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研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研究述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研究述评   摘 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鲜卑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孝文帝欲达到鲜卑人“全盘汉化”的目的,使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汉族融为一体。改革措施无论对北魏还是对鲜卑族的发展均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但其措施带有强烈的政权强制色彩,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民族融合的规律,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和最终的灭亡。   关键词: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具体措施;民族融合;述评   从魏道武帝公元398年建立北魏,经过将近百年,至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471~499年),在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冲击下,为了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442~490年,高宗文成皇帝拓跋?F皇后)在代魏以来逐步汉化的基础上,鼎力改革,促进北魏进一步封建集权化,鲜卑人日益汉化。   1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可谓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拓跋鲜卑在进入中原前,基本上处在早期家长奴隶制阶段,以游牧业为主。[1]P54道武帝在位时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适应中原地区统治需要,促进鲜卑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尽管如此,鲜卑落后的经济和文化与中原成熟的封建经济和较高文化层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由此带来的矛盾和纷争不断爆发,给北魏王朝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另外,历史发展本身也为改革创造了可能的条件,这就是鲜卑拓跋部国人的封建农民化和鲜卑贵族的封建地主化也基本完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经济政治利益渐趋一致。[2]拓跋贵族认识到汉族地主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合作要求。因此,将鲜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将其纳入封建轨道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2 全方位的改革――全盘汉化   1、创颁“均田令”,改革租调力役制,初立三长制,推行百官俸给制等,加速北魏在政治、经济上实现封建化进程   学术界对孝文帝改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文化变迁或称生活方式变迁方面,以及对迁都洛阳、采用南朝门阀制度的利弊分析,对经济方面研究较少,具体叙述如下。   太和九年,开始实施均田令,主要内容为:计口分配空芜土地,男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同样受田。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死亡,须还田给政府。[1]P59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授给包括鲜卑在内的各族人民一定土地。但是均田对象仅为无主荒地,且占有奴婢和丁牛较多的地主还可多得土地,因此获益最多的是鲜卑贵族和中原世家豪强。   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十年颁行三长制,造户籍,以强化县以下地方组织,严密控制人口,限制人口逃亡,整顿治安。同时也为了扩大征调赋税的对象,增加封建王朝财政收入。   均田令施行第二年开始施行租调力役制,代替之前沿用魏晋的田租户调制。主要内容为:“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3]这一制度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官吏的横征暴敛,至魏末,已成为人民沉重负担。   太和八年,推行百官俸给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以上制度先后颁行,相辅相成,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及增加财政收入方面都起了一定作用,也成为孝文帝进行其他一系列汉化措施的重要经济基础。   2、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无不是从地理、经济、军事、政治、风俗等因素出发展开讨论,寻找答案。地理因素,主要强调平城偏在北方,对于南北统一控制整个中国地区不便;经济因素,则强调粮食供应不足,灾害频繁;军事因素,则强调北方柔然强大起来,威胁到平城;政治因素,强调保守势力的强大,为了建立自身的权力体系,甩掉冯太后后党对全力的干预和束缚;风俗因素,则强调利于移风易俗,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真正与鲜卑旧俗决裂。其地理因素,可以详细叙述为“孝文帝迁都正是为了缓解鲜卑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矛盾,加强中原统治力量,有心对付南朝,以争取汉族为主的中原人民的支持”。[4]当时,南北双方政权均认为自己是正统,按照传统习惯,在中原建都的政权一般才是正统,北魏只有迁都中原,才能证明自己是正统所在。[5]   另外,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重要动机之一,根源在于冯太后政治威势的强大与皇权的尴尬,给他内心深处造成创伤和压力。因此,其实质还是统治权问题,而加强皇权,排除异己的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政治动机恰恰是无法昭示于庙堂之上的,它只能是潜藏在孝文帝内心世界中,成为孝文帝内心时常困惑与焦虑的根源所在,也是他迁都的一个重要动因。[6]   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孝文帝不顾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借南伐之名, 毅然率群臣自平城迁至洛阳。前后迁洛和南徙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