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棚地区油藏微观驱替试验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棚地区油藏微观驱替试验的研究

安棚地区油藏微观驱替试验的研究   [摘 要] 根据安棚地区地质情况选取分别代表构造情况的真实岩心为制做微观模型的蓝本,制作了光刻模型,进行微观驱替试验,实验过程中进行了跟踪录相,描述了油驱水、水驱油过程的微观现象,观察了束缚水及剩余油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及形态,并对驱替倍数与采出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 安棚油田;微观驱替;束缚水;剩余油;采出程度   一、地质概况   安棚油田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安棚乡境内(图1),构造位置处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赵凹-安棚鼻状构造。层位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I~IX油组。油气藏埋深大于2300m,石油地质储量847×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4.92×108m3,天然气地质储量9.42×108m3,凝析油地质储量14.7×104t。安棚油田油气藏类型多,流体性质复杂,储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开发难度大。   安棚地区储层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前缘相的水下分支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从平面分布看,多属水下分支流河道的中近端及中端,少数属近端及远端;岩石的结构及成份成熟度都较低。主要岩相类型有块状、递变、平行、交错、透镜、脉状,水平砂泥互层等对应的砾岩、砂岩、粉砂岩相。   主要测井相有近岸水道微相、远岸水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席状砂微相,河道间微相、前扇三洲亚相等共6种[1]。   二、试验方法   1.微观模型制做及试验准备   根据安棚地区油藏的地质情况,选取分别代表构造情况的西北部泌246区的泌246井Ⅶ油组的样品6(11/87)和安84井Ⅶ油组的样品7(83/90);以及代表构造中部泌252区的安2020井Ⅶ油组的样品4(9/100)和泌185井的样品6(5/70),用它们的铸体薄片为制做微观模型的蓝本(图1)。把这些铸体薄片用图象处理出模型的底片,再经过反拍照、照相、光刻、腐蚀、烧结、刻槽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出了四块光刻模型[2]。   2.试验条件   驱替剂的配制:①地层水,是按安棚油田Ⅶ油组水分析资料中的离子成份及矿化度模拟配制而成;②注入水,取自安棚油田注入水过滤后使用;③试验用油,取安棚油田地层脱水原油过滤后与煤油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模拟油,27℃时粘度为3.3676mPa.s。   3.试验过程   试验步骤:   ①饱和地层水;②油驱水造束缚水;③水驱油   试验过程资料采集:   ①试验过程跟踪、录相;②微观驱替试验过程中任意时刻的剩余油静态图象捕获;③试验过程中动态图象采集。   三、 试验结果分析   1.微观水驱油特征   饱和油造束缚水时,油呈活塞式进入孔喉,在大孔中呈球状突进模型中间,饱和油时油呈舌进现象。   饱和油后形成的束缚水量主要以膜状分布于孔壁和短棒状分布于喉道中,孔喉交界处,也有少量H型或V型束缚水(图2)。   水驱油开始压力突破时,开始注入水沿孔喉网络好的地方窜流,呈非活塞式沿孔壁渗流运移,速度快,短时期内出口见水,此时连续的油相被注入水分割成不连续的油块或油段,随着注入水压力的升高,注入水的增多,水驱波及面积增大,水逐渐形成了连续的通道,同时,在注入水的作用下,入口端的油缓慢地向出口端运移;水驱后期油量明显减少。   2.剩余油分布特征   ①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多样(图3),对于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其喉道中以棒状分布,大孔中以孤滴状或块状存在,局部还有连片状的剩余油。驱出了部分油,驱油效果差,剩余油含量多,且呈片状、斑块状、网状分布于孔喉中,其中网络状或连片状剩余油是由于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强,大孔包围小孔而形成的[3]。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对比图-1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对比图-2   图3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图版   大斑块剩余油由于大颗粒的遮挡,水绕流形成。模型1水驱后剩余油含量为22.49%,采出程度达71.1%;模型2水驱后剩余油含量为29.64%,采出程度达64.74%。不同型态的剩余油含量见图4。   ②剩余油随注入倍数变化的曲线见图5,可看出模型1,水驱时随PV数增加,在0—6PV时,驱油效率高,油减少幅度大,在12.9—30PV下Sor下降幅度比较。   图5 水驱过程中剩余油量,采出程度与注入倍数的关系图   均匀,在33—40PV时,Sor下降幅度很小,趋于稳定,即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开始驱油效果快,中间变化小且变化幅度接近,最后几乎没有变化,不产油。   3.采收率曲线特征   ①安棚中部泌252区(1号模型):从所录取的驱替过程任意时刻的静态图像计算出的含油量及采收率,绘制的采收率和注入倍数曲线(图5)可以看出   水驱油开始,每隔10分钟取一次静态图象,分析其水驱油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   水驱开始1.1PV前产液速度慢,但产出的油多,采出程度提高多,在水驱3.5—16.3PV时产液快,但出油较少,水驱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