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理论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发展理论课件.ppt

獎品是最好的? 補教界老師實例 自身經驗 * 部份增強 有時給予增強 有時不給予增強 Q:部份增強為何比正增強還有效呢? * 負增強 行為反應後去除某嫌惡的事物可以增加該行為反應的頻率。 當子女未出現不良的行為或行為有所改進 停止原先的懲罰 例:表現好 本來坐牢 出獄 表現好 原本記過 功過相抵 表現很好 每天要洗碗 不必洗 這次說謊 沒被打 繼續說謊 不良的行為也可能因為負增強而建立 * 其他行為改變技術 懲罰:在某行為後,去除某些事物來減少行為反應的頻率 消弱(extinction):忽視 不予理會 飽足: 互斥選擇: 塑造原理(shaping) 代幣制(token system) * 正增強、負增強及懲罰之比較 策略 種類 給予 取消 正增強物 正增強 隔離(處罰) 厭惡性刺激 處罰 負增強 *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論 與制約不同的是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個體行為不一定是靠親身嘗試操作而得,也可能是經由觀察與模仿而來 實驗: 將四歲兒童分為三組 分別看一部短片 內容是一名男子拼命捶打一個充氣娃娃 但男子打完娃娃之後得到的待遇不同-- 1. 被表揚獎勵 2. 被懲罰 3. 無獎勵懲罰 後來三組幼兒被帶到另一與影片情境類似的房間 結果: 第一和第三組兒童均有攻擊性行為 人的自我酬賞比外在增強更能有效維持行為 社會學習是交互決定論,強調個人內在環境和行為之間的教互影響 *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 (Cognitive Development) Schema基模: 認知的基本單位。透過組織與適應 (同化、調適)來複雜、平衡化 認知發展階段論 感覺動作期 birth -2 以各種感官感覺去認知外在環境 運思預備期 2-7 自我中心 泛靈觀 欠缺保留概念與可逆性 具體運思期 7-11 逐漸脫離自我中心 具備保留概念與可逆性 形式運思期 12以上 具備抽象概念 能用邏輯推理解決問題 * 名詞釋義 基模 同化(assimilation) 調適(accommod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兒童發展理論 朝陽科大幼保系 李宜娟 * 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 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論 艾瑞克森之心理社會論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巴夫洛夫華森史金納的傳統學習論 班度拉之社會學習論 認知發展 (Cognitive-Development )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論 維高斯基之社會文化論 人文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 馬斯洛之需求階層論 *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論 (psychoanalysis) 1856-1939 人的意識三層次: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不同發展階段的性心理特徵(令人感到愉快的感官刺激,特定感官之驅力 (libido) 隨年齡不同出現在不同部位) 口腔期(The oral stage;birth to 1.5) 肛門期(the anal stage;1-1.5 to 3) 性器期(the phalic stage;3 to 5-6) 潛伏期(the latency stage;5-6 to 11-12) 兩性期(the genital stage;11-12 to 20) 早期經驗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人類病態行為的起源於: 意識層次、人格結構、性心理發展等問題 * 艾瑞克森(1902-1994)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人是社會的而非性本能的產物 人格發展並非止於青春期而是終其一生的歷程 Stage Age Crisis 發展重點 嬰兒期 0 to 1 信任vs.不信任 ? 兒童初期 1-3 自主 vs.懷疑 ? 學前期 3-6 主動 vs.內疚 ? 就學期 6-12 勤奮 vs.自卑 ? 青春期 12-20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 * 行為主義創始人 華森 (1878-1959) 主張個體行為是學習所致 心理學內容應以可觀察的行為為基礎,而非依據人的動機與意識 方法必須有客觀的數據而非內省 其實驗證明後兒童情緒的可塑性 省思: 幼兒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刺激與反應 Pavlov 八夫洛夫的實驗 (dog) (學習) 學習前 食物 分泌唾液 鈴聲 不分泌唾液 學習中 鈴聲 食物 分泌唾液 學習後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