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起源、发展及药性理论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学起源、发展及药性理论探析.docx

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及药性理论探析 总 论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所载,已达三千种以上。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巳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井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起源、发展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长期实践过程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厂解某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或造成痛苦甚至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寻觅食物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同时,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和毒性作用予以注 意并进而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显然是零星的、分散的,但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渐创造并积累起一些用药知识。经过反复的实践与认识过程,不断总结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随着历史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于药物的需要与日俱增。药物来源已由野生药材逐渐发展到部分由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物、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也就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了。 我国药学发达很早,正式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时(公尤前1066年-771年)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先秦(公元前221年前)诸子甘中有关药物的资料为数不少。《诗经》里有不少为诗人借以比喻吟咏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其中不少沿用至今;70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巳达240余种。说明至迟在秦汉之际,药学已略具规模。到西汉时(公元前202-公元8年)本草学己为医生必修的学科。但专门著述未能遗留下来。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原书巳佚,现存的各种版本足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供、整理而成。本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赅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所记药物的疗效,大多朴实有验,今尚习用,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等。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两汉迄于南北朝时期,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较《神农本草经》有成倍增长,并对各种生药的形态、生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均予以注意。同时开创了新兴的分支学科一炮炙学。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域和南海诸国药物如檀香、沉香,龙脑、苏合香、乳香等“香药”开始输入中土,经发现其药用价值后均按我国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沦证,片纳人自己的药学宝库,沿用至今。南北朝时期保存下来的重要本草学著作虽然不多,但巳能反映出汉以来的若干重大发展,如雷学著《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粱代陶弘景(公元456一536年)搜集和整理了历代使用药物的经验,写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对魏晋以来300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730种。又创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此外,对药物产地、采制加工、真伪鉴别等都有较详的论述。 唐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各地使用的药物种数巳达千种。由于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达,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相继自海外输人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了由李劫、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从而具有国家规模,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持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该书很快传到国外,如公元731年即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