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的资料价值初探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的资料价值初探
内容提要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何挖掘其潜在的文献价值是畲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的价值作一初步的探究,指出其书籍文献是还原该民族真实生存发展史的有力证据;契约文书是展现该民族经济发展、淳朴民风的时代烙印;文物遗存彰显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口头承继传达了该民族内心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 畲族 民间文献 价值研究
作者吕立汉,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岚,丽水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丽水 323000) 孟令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温州 325035)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散居于闽、浙、赣、粤、皖等省的百余个县、市、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浙江畲族人口共计17万余,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金华、衢州、杭州等地。全省共有18个畲族乡(镇),并于1984年设立了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同胞几千年来,辗转迁徙,负重拼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做好畲族民间文献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对于传承畲族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的编纂工作全面起动,浙江片区在国家民委和浙江省民宗委的领导下,在相关地市及县、市、区民宗委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下,经过所有编纂人员历时4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对我省畲族民间文献资料的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是一次抢救性的畲族民间文献大普查,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有4000多件。由于纸质文献年代久远,鱼鲁难辨;口传文献因艺人年事已高,濒于失传;我们将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并以《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丛书》的形式付梓出版,让畲族文化瑰宝得以永久传存。在此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想谈一谈对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价值的粗浅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书籍文献:还原民族真实生存发展史的有力证据
在这次畲族文献大普查当中,我们所收集的书籍类文献共分为四大类:即谱牒类、图像类、文著类、宗教经文类。而这些民间所藏的书籍文献对还原畲民族真实的生存发展史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于此,我们仅以谱牒类加以说明。
谱牒又称宗谱、族谱或家谱。谱牒、方志、正史是一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修谱之风始于北宋,欧阳修《欧阳氏谱图》、苏洵《苏氏族谱》、曾肇《曾氏谱图》和朱熹《茶院朱氏族谱》是较早出现的谱牒,其中以欧阳修和苏洵所创立的编修体例最为典型,史称“欧苏谱例”。纂修谱牒原为汉族习俗,而这一习俗的扩布则在明清时期,不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会以血缘世系为纽带去编修族谱,以记述家族历史和家教伦理。而这一时期,谱牒体例已然脱出“欧苏”的束缚,变得更加多元,使得修谱规模日盛一日,时空渐大,使得原本的小家谱成为大宗谱。于是,编修谱牒便成为溯本清源、认祖归宗、联络血亲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畲汉杂居相处,汉族修谱之风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畲族,因此在明清之际,畲族谱牒得以大量出现,为我们研究畲族历史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提供了活的证据。
在这次畲族文献大普查中,我们共收集到浙江畲族蓝、雷、钟、李、吴五姓谱牒145部。多数畲族宗支的宗谱是创修于有清一代或民国年间。与畲族祖图绘制多请汉族画师所不同,畲族族谱的纂修大多出自本民族之手,而且在清朝已出现了专业的“修谱师傅”。族谱体例一般于卷首分列新旧谱序、源流序(移居记)、重建盘瓠祠序、仕宦录、排行字母、祖训家规、关书议约、总祠图、像图、坟图、世系图、支系分派图等。正是这些谱牒,使我们得以找到了接近畲族历史与生活真相的门径。
(一)谱牒是研究畲民族迁徙历史的最为可靠的史料
在当今畲族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很容易理出这样一个概念:畲族人民认为自己的祖籍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经过艰苦迁徙,由广东向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辗转迁徙,最终定居于六省之中。这在畲族史诗《高皇歌》中已有记述,而畲族多数谱牒在源流序中都会详细记载该支系千百年来迫于生计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畲族先民的生存发展史与如今研究的同一性。
如松阳县《村头蓝氏宗谱》载:蓝姓原籍广东潮州,后迁福建建宁府罗源县,因黄巢起义,由闽迁云和八都石塘南山居住,传至六世,蓝景财迁松邑二十五都西村卜居,其子蓝李贵移村头居住。景宁县《惠明寺雷氏宗谱》说:该支族由广东琼州迁福建古田,“万六郎”于清顺治年间从古田迁处州云和新处洋,转徙宣平上坦(今武义县辖),石崇公裔孙国法复迁丽邑惠明寺。《萧山钟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钟石洪由福建宁德县迁景宁县二都岱?,崇祯三年(1630)钟振台由景宁迁居青田县八都内庄、西坑、高?,清雍正四年(17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