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一新人教版.pptVIP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一新人教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一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189家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老子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旧贵族 领主 平民之有 军功者 平民之有 文化才艺者 文化贵族 之没落者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战国士阶层 ╳ 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旧贵族 领主 文化贵族 之没落者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政治经济的大变动 孔子讲学图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2)“士”阶层的崛起、活跃 (3)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屡遭冷遇。于是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其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及其思想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3.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在论述其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基础,推动了春秋以来“学术下移”的运动。 孔庙 孔林 “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滕文公上》 “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梁惠王上》 “制民之产” ——《孟子·滕文公上》 1.“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粱惠王章句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2.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发展 3.性善论——“仁政”学说哲学基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果冻宝盒535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