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汉韵流海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风汉韵流海内   摘 要:刘扬忠先生著的《儒风汉韵流海内: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上下两编,分别从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华夏国家观念与民族忧患意识、宋金精英人物对华夏民族精神建构的长远影响两大方面、对处在10-13世纪多民族政权各自文学中所体现的“中国观”和“民族意识”进行了梳理,这对研究彼时“分裂”态势下多民族政权树立“正统”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虽为多民族政权并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有凝聚力,由此便形成了“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大格局。   关键词:宋辽金西夏;中国观;民族意识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08-04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扬忠先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付梓。此书选取两宋辽金西夏这一中华古代历史的特殊时期为个案,来论证古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启示。主要阐述了两宋时期的汉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辽宋诗文中的反映,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以及西夏文学与西夏人的华儒情怀,并深入且详细地探究了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宋、金精英人物对华夏民族精神的长远影响。虽然两宋辽金西夏这一时期是分裂的,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凝聚的,由此形成了“中华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书的一个亮点是:每个王朝的兴衰和本民族的忧患意识如何区分,如何认同;汉民族与彼时其他非汉民族在精神上的关系表现如何;在辽、金以及后代之元、明、清时期,对宋代杰出人物,譬如,苏轼、范仲淹、辛弃疾、元好问、陆游、岳飞等,如何看待;这些人(民族英雄)对同时期不同政权以及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忧患意识,对华夏民族精神的长远影响到底怎样;作者打破传统历史学家站在历史专业的角度去诠释“中国意识与民族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文学诗词,来书写中国历史民族精神的演变。   一、中国观和民族忧患意识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华夏国家观念与民族忧患意识。宋代的文学分为北宋、南宋两大时段,北宋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汉民族忧患意识,在前、中、后期是截然不同的。北宋前期,即宋高祖、太宗和真宗时期(960-1022),为时63年。是宋代汉民族忧患意识产生的阶段。北宋建国伊始,面对燕云未复和契丹侵凌,北宋士大夫便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北方强敌的威胁,这是民族生存的焦虑之感。北宋与契丹的交战中,除澶渊之战的小胜外,其他战争基本是失败的。这也为北宋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奠定了基调,从王禹和路振二人的事例便得到了说明,路振出使过契丹,也曾率军抗击过契丹,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而王禹,虽然没有像路振那样参与过边关之事,但他一书生身份经常过问政事,也参与过朝中军国大事的讨论。两者不同的情况更加反映出北宋前期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北宋中期,即宋仁宗、英宗和神宗时期(1023-1085),为时63年。宋辽“澶渊之盟”后,国内出现了比较缓和的态势。但在此时,位于西北的西夏政权又开始崛起,西夏党项羌族在兴起的过程中,不断侵扰中原王朝,最为明显的是在宋仁宗时期,西北地区陷入西夏之手。汉民族的存亡危急更加严重。此时的“中国意识”凸显,古文学家石介就是典型,他的《中国论》和《怪说》,十分严格地区分“中国”和“四夷”。另外一个便是欧阳修,他在《正统论》中,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宋人的华夏正统观,论证了大宋王朝的政治合法性以及作为华夏正统的历史地位。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这种意识,是被“敌国外患”逼出来的。同时,在文学领域内,以刘敞、范仲淹、邵雍、苏轼等为主体。   这一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忧患意识有三个特征:其一,具有理论心态的中国观开始形成;其二,用各种文学形式表达希望杀敌立功的意愿;其三,借古讽今,尤其是王昭君的书写。   北宋晚期,即宋哲宗、徽宗和钦宗时期(1086-1126),为时41年。这是北宋王朝由于内部党争、朝政腐败、社会动乱以及外敌趁机侵入等多种矛盾综合作用而走向灭亡的时期。文学主题也由忧患天下转向人生,但也有一些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达民族忧患意识,如张耒、贺铸、苏过等。   总而言之,北宋时期由于西北地区契丹、西夏两个政权的崛起和威胁,对宋人产生了明确的“中国观”和汉民族的忧患意识,并在文学创作中有较为鲜明的呈现。站在历史长河中,反观北宋,虽然受到西、北边患的威?{,但这种“边患”也只是局部的威胁,所以民族忧患意识只是在一部分文人士大夫中产生和发展,并未成为全民族的主流意识,也未形成文学创作的基调。   而对于南宋来说,这种忧患成为其后150余年的悲愤之声和全民族意识的主调。“靖康之变”,山河分裂,屈辱条约――“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等,这些都激发了南宋人炽热的爱国情感与民族忧患意识。尤其是开禧北伐之后,宋廷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