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英译本回目翻译之的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三英译本回目翻译之的探讨

红楼梦三英译本回目翻译之的探讨   摘 要:邦索尔、杨宪益与霍克思三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翻译的艺术魅力。本文选取部分典型性的回目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加深对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红楼梦》;回目;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3-0145-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1.044      1. 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地位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又是中国语言的百科全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十五、六种主要语言的《红楼梦》全译本和节译本问世。就英译本而言,自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将《红楼梦》第三回的片段译成英语至1987年,近160年间已经产生了10种不同译本。在这些译本中,仅有三个全译本,它们分别是英国传教士、伦敦大学文学博士邦索尔(Bramwell Seaton Bonsall)于20世纪50年代末翻译的The Red Chamber(Hung Lou Meng)(转引自范圣宇,2004: 11)、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了方便起见,下文中将这三个译本分别称为“邦译”、“霍译”和“杨译”)。相对于后两个版本,不少人对邦译本还比较陌生。这本全译本虽率先完成但却没有出版,幸运的是,互联网用户可以登陆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阅读或下载此译本的原始打印稿的电子版。   作为章回小说,回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且《红楼梦》的回目别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三个译本翻译目录亦各具特色,本文拟对这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囿于篇幅,笔者只选取了重复词、典故、人名前简洁定语及委婉词翻译的四个例子。      2. 译例对比与分析      例1: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   邦译:An ill-fated girl unfortunately meets an ill-fated youth.   The Gourd Buddhist monk confuses judgement in a mysterious case.   霍译:The Bottle-gourd girl meets an unfortunate young man   And the Bottle-gourd monk settles a protracted lawsuit   杨译:An Ill-Fated Girl Meets an ill-Fated Man   A Confounded Monk Ends a Confounded Case   原文中,“薄命女”和“葫芦僧”,“薄命郎”和“葫芦案”构成了对仗。整个回目读起来通顺而富于节奏感。三个译者都尝试再现原文的这些特征。邦译和杨译将“薄命”翻译成“ill-fated”,而且用它分别修饰“girl”、“youth”和“man”;邦译将“偏”字译为“unfortunately”,使译文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十分接近原文。在翻译“葫芦”一词时,邦译和霍译都使用“gourd”一词,此词的汉语对应就是“葫芦”,表面上忠实于原文,而且霍译似乎上下两句保持对仗,只有杨译将其意译为“confounded”,并以此修饰“monk”和“case”。实际上,无论是就形式而言还是就传达信息而言,杨译都不失为佳译。原来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运用了大量的谐音词表达他的本意,如“甄事隐”其实是“真事隐”等等,这里“葫芦”一词是“糊涂”谐音,并表达此意。“confounded”一词正是“糊涂”之意,此词的重复使用,完全达到了与原文一样的视、听及鉴赏效果,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忠实地再现了出来。邦译将下句译成“The Gourd Buddhist monk confuses judgement in a mysterious case”,不但形式上不工整,意思上理解也有偏误。至于霍译,无论是在一亿词次的BNC(英国国家语料库),还是在四亿多词次的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中,都没有找到“bottle-gourd”的用法,故将“bottle-gourd girl”译为“薄命女”有误译之虞(伍小龙等,2006: 55-59)。   例2: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二十七回)   邦译:At t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