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地生命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渔地生命意识

李渔的生命意识-中学语文论文 李渔的生命意识 刘 琴 张 玲 李渔生于如皋,终老杭州,寿近七十。年少无忧,青年趔趄,中晚岁坎坷与悠游并存。蹭蹬尘世之旅,使他对生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悟。他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痛惜,并在作品中流露了珍惜生命的喟叹,他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一.抒写生命感悟 1.髫龄便惜分阴 李渔幼时,曾每年于梧桐树上细刻小诗并记之,很小就表现出了珍惜光阴、矢志奋进的意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刻于梧桐树上的书笺是有生命的,每年的这一时刻,李渔都会在已经长高了的梧桐树上续刻一首新诗,这些兼具编年性质的诗篇,记叙了李渔的成长经历。 2.中岁时叹老幼 年满三旬的除夕,李渔是在一种黯淡的心境中度过的,他悻悻无奈而又解嘲似的写下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 “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 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小词极写时光易逝,抱负未施。所谓三十而立,而自己所企盼的功名成就、光宗耀祖的那一天似乎还遥遥无期。 李渔另有一首《对镜作》,叙写花发易生,涌动着难以抑制的生命感喟:“少年作客,不爱巅毛拚早白。待白巅毛,又恨芳春暗里消。 及今归去,犹有数茎留得住。再客二年,雪在人头不在天。” 3.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 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开篇即旗帜鲜明地感喟:“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与《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同其韵致。笠翁提出,在短暂的生命岁月里,“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有限的生命会面临疾病颠连乃至死亡的种种考验。且人生百年,夜居其半,因此,应“不敢不乐”。 二.言说生命意识 笠翁对生命的感悟内化为极强的生命意识,并在作品中以多种方式加以言说。 1.珍重生命 李渔受王艮思想影响较深,即强调“安身立本”、“明哲保身”,不同意所谓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壮烈得没边的行为。珍重生命的这种意识体现于戏曲小说作品,则是对女性贞洁观的豁达态度,或是偷换“节”之概念,或是以“存孤”为“借口”,求得女性生命的保全。 (1)“但作人间识字农”——李渔的人生选择 清初,在易代之际君君臣臣的思想氛围中,摆在士人面前的只有三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基于隶属关系的殉节。二是选择做一个野老、隐者,努力使自己淹没于芸芸众生或山林荒谷之中,不与清廷接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生自灭。三是皈依佛门,不问世事,用僧衣、法器割断与外界的联系,从而达到守身之目的。清初士林死节者自不乏人在,《甲申朝小记》列举了近百人,《南都死难纪略序》甚至专论死节之道(方法)。笠翁经历了是否事清入仕的反复思考,但他并没有以为失节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选择了“但作人间识字农”的软性抵抗方式,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珍重。 (2)救根本不救枝叶——偷换“节”之概念 明清时期是节妇烈女辈出的时代,记述烈女故事的正史(如《明史·烈女传》)与野史笔记(如清初王士禛《池北偶谈》)比比皆是。所谓饿死是小,失节事大,男女授受不亲,宁溺死不接小叔援溺之手,因一臂被牵,即以为失节,并引斧自断,种种不一而足。而李渔则独出其右,在《女陈平计生七出》里偷换了“节”的概念,宣扬了“救根本不救枝叶”的权宜之计。二娘在被掳后,使出多出计谋,以求保全“名器”,“其余朱唇绛舌,嫩乳酥胸,金莲玉指,都视为土木形骸,任他含砸摩捏,只当不知”,道出了生命的可贵。 (3)守节事小,存孤事大——生命的障眼法 《奉先楼》写一夫妇逢贼寇兴兵,丈夫在妻子贞洁与儿子性命之间做选择题:“只要抚得孤儿长大,保全百世宗祧,这种功劳也非同小可,与那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者,奚啻霄壤之分哉!”族人也纷纷表示:“守节事小,存孤事大”,这与普通节烈观是相违背的。 李渔言,若执了《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就不是末世论人的忠厚之道了。“人们痛感人作为‘百代之过客’的虚幻和悲哀,盼望能地久天长,于是他们寻找寄托,寻找精神支撑点。而子嗣就是他们选中的最佳精神支撑点。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