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的策略.docVIP

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的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的策略

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的策略    陇东位于甘肃省东部,海拔885~2857m,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6~40万hm2,是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之一。旱塬冬小麦区包括平凉市的泾川、崆峒、华亭、灵台、崇信等县(区)和庆阳市的正宁、华池、合水、西峰、宁县、庆阳、镇原等县(区)的全部及环县大部分地区,属我国北部冬麦区的边缘地带。陇东黄土高原旱地干旱少雨,属半湿润半干旱农业区,低温寡照,干旱是该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陇东旱塬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春、任根深等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类型和气候特点,提出了旱地小麦品种“三抗一丰一优”育种目标,既抗旱、抗寒、抗病、丰产、优质。在小麦育种方法上,目前多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种质引进创新,选择当地品种作亲本,通过聚和杂交,利用逆境定向选择,多生态水、旱交替选育,实行穿梭育种,多元化抗锈育种,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的育种策略。    一、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研究现状    陇东旱塬冬小麦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多年来,先后有甘肃省农科院上肖试验站、平凉农科所、陇东学院、西峰农科院、周祥春冬小麦研究所等五家农业科研院(所)从事旱地小麦育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地100余项小麦育种攻关课题,共培育和推广了140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实现了该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    1.育种方法的改进    50~60年代育种目标以抗锈、耐寒为主,进行引种驯化、系统选育与地方品种提纯复壮;60~7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小麦育种目标以高产、抗旱、抗病为主,结合异地引种开展有性杂交,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专家开始重视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采用轮回选择,引育结合的方法,育成了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一大批冬小麦新品(系)。近年来,随着太谷核不育技术的引进,平凉农也科学研究所以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控制的“矮败”小麦为材料选育成了高产优质、抗旱节水、抗病耐冻的“平凉42号”。    2.育成品种的综合性状逐步提高    2.1品种丰产性稳步提高    随着育种方法的改进,小麦品种丰产性稳步提高。50~60年代小麦亩产41~60kg,70~80年代亩产100~150kg,较50~60年代单产提高1倍,90年代至今小麦亩产250~350kg,较70~80年代又提高1倍;平均穗粒数由50年代的29.9粒增加到现在的39.2粒,千粒重由50年代的25g增加到现在的40.5g;株高从130cm降到90cm。90年代末冬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2.2品种的品质逐步改善    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改良小麦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已成为育种工作的研究重点。目前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都在14%以上,赖氨酸含量都在0.4%以上,如平凉农科所育成平凉39、40号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6.93%和17.70%,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48%和0.50%,特别是平凉40号主要品质性状超过当前甘肃省推广的冬小麦。    2.3品种的抗逆性增强    品种的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原西峰农科所育成的庆农4号对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类型表现免疫至中抗,庆农6号、庆农9号对所接条锈菌系表现免疫至高抗,属抗病品种,大田种植表现抗锈性好,抗红黄矮病,白粉病发病轻。庆农4号、庆农9号在严重干旱的1995年、1996年、2000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抗旱性,大多数试点产量居第一位,比对照及其他品系增产显著,抗旱、耐旱强。    二、陇东旱塬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育种与实际生产脱节    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脱节,育成的新品种只能在各个育种单位的试验田里默默老化,而不能及时推广到农民需要的大田中去;高产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未形成产业化优势,造成实际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育种单位多年只注重选育,忽视品种多点性鉴定、示范推广及宣传,导致品种未能发挥应有的增产增收的潜力。    2.研究经费不足,育种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陇东地区各育种单位基础设施差,资金短缺,基础研究滞后,突破性育种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育种方法单一落后,只是开展品种间杂交,选育仅凭经验,碰运气,缺乏目标性,育种周期长,效率低。70年代前后,陇东地区各育种单位为了缩短育种年限,都在进行南繁加代;但近几年,部分育种单位由于资金短缺,已经停止了这一高效率育种途径,使育种成效反不如以前。    3.接班品种不突出    目前接班品种少且不过硬,改良型和修饰型多,无突出品系,更无突破型品种,而且缺乏耐晚播品种。科研人员为完成任务热衷于培育短期品种,加速品种换代。现在是省审品种多了,但大成果少了,推广面积上不去。    4.良种良方配套不紧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