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宗余的设计世界一流大桥
高宗余的设计世界一流大桥
作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常说自己的人生就是由二十几座桥梁连接起来的。
上海市与江苏省南通市是两座公路里程相距近130公里的城市。在规划蓝图上,这两座城市将被一座跨度为1092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连通。这座被称为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的斜拉桥,建成后将是当今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从2003年规划到2014年破土动工,计划到2019年建成。届时,上海和南通两市的车程将缩减为1小时。
用整整15年时间孕育这座大桥的人叫高宗余,他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说,自己的人生就是由二十几座桥梁连接起来的。
跨度决定难度
“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这是在桥梁建设行业流行的一句话。现代建桥看中国,不仅指中国建桥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质的指标上,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标志是看桥梁的主跨长度。跨径越大,技术难度也就越大。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创新。
在2012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上,高宗余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对外发布了一条喜讯: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将采用主跨达1092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方案,这将两倍超过刚刚刷新跨度世界纪录的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成为世界上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
作为沪通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沪通长江大桥主塔高达325米,为世界上最高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主航道桥主跨109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工程所用钢筋约48万吨,相当于12个“鸟巢”所用钢材;混凝土230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国家大剧院的用量。大桥建成后能抵御14级台风、8级地震、10万吨级船舶的撞击。大桥的两个主塔桥墩建设,也就是28号桥墩和29号桥墩,是整个大桥建设工程的重要节点性工程。29号钢沉井共有56米高,总重量超过了15000吨,比28号钢沉井重500吨,再次刷新世界最大钢沉井纪录。
因为大桥的工程规模之大,施工难度之大,创造了世界桥梁和中国桥梁建设的多个之最,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从2003年起的十余年间,高宗余就开始为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的设计做准备,勘察选址,频繁往返武汉与南通、上海。
“光是桥位,先后就考察了十多个,重点研究了五个桥位,这个实际上是最难的事情。”高宗余说:“桥修在哪里太关键了,要保障长江航道畅通,要考虑当地的地质、水文特点,具备防洪功能,要考虑公路铁路的接洽点和周围的建设拆迁用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制约因素越多。从经济效益上说,这座大桥集沪通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如果三条线分开修的话,估计要多花100个亿。”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高宗余看起来总是那么淡定。提起高宗余,院里每个人也都竖起大拇指,一张图纸交到他手上,他一眼就能看出哪里不对。高宗余说:“科学家可以试错,工程师绝不允许失败,所有工程建设的底线就是质量和安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院长刘汉顺说:“这么多年来,无论工程大小,他(高宗余)给人的感觉都是胸有成竹。”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成就了高宗余。身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他不仅是中国首批设计跨越长江黄河高速铁路大桥的技术负责人,也是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的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更是“公铁两用特大型桥梁”设计的行家里手。
2014年初,由高宗余自主创新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质疑声中坚持技术创新
“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的创新,最早是用在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上,那曾是高宗余桥梁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
所谓公铁两用大桥通常就是“上面跑汽车,下面跑火车”,这种结构的难度远大于普通的公路桥。“一列火车的重量相当于八车道的公路。”武汉天兴洲大桥从开始时的一条双线铁路逐渐变成三线铁道,直到最后确定为四线铁路,其中还有一条双线高铁。“四线铁路加上六车道公路,总体重量便相当于34车道公路。”
高宗余说,天兴洲大桥成功的秘诀在于创新,而创新之路从来都饱受争议。
天兴洲大桥是当时世界跨度第一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全世界第一座通行四线铁路的公铁两用桥梁,而且通行有高速铁路,也是中国高速铁路第一次跨越长江。
荷载剧增,传统的两面拉索桥若要达到承重要求,必须整体抬高桥梁,加大杆件尺寸,从而造成工程量剧增。能否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高宗余和团队提出“三索面三主桁”方案:在大桥中部增加一面斜拉索,同时增加一个主桁,主桁改成横卧着的“日”字型。增加一个承力面,也可以提高桥梁刚度,有利于高速铁路列车运行。
方案刚一提出,就有专家表示质疑,原因是:该方案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