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珍惜拥有岗位远离职务犯罪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 ` 一、什么是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也就是指具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实施与其职务之间有必然联系的触犯刑律应受刑法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从主体上看,必须具备一定的职务身份为前提,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具备一定职务身份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 从内容看,犯罪行为与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犯罪,是利用职务的便利所实施的,没有职务便利就不可能构成职务犯罪的。 一般刑事案件如抢劫 、强奸、盗 窃等。 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如贪污贿赂 、渎职、侵权。 职务犯罪的三种类型: 贪污贿赂 渎职 侵权 贪污贿赂罪包括12种及一些司法解释: 贪污、挪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受贿与行贿、私分国有财产、单位行贿与受贿罪、介绍贿赂罪。 贪污罪的概念: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窃取就是盗窃的意思;农民用秘窃的手段非法占有的就是盗窃。如果你是一个工作人员,利用你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秘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就是贪污。 举例:双柳煤矿去年腊月里发生的里勾外连的行为就是贪污。 侵吞,就是采取欺骗的手段、造假合同、假出差报销单、假工程、假发票就是侵吞。 如:咱老李的案子,例如最近这一两个月我们查的薛家岭搬迁移民工程中,就是利用假户口,假造被拆窑洞,骗取了大量的资金。 骗取,就是采取欺骗的手段。 如:你是会计,模拟领导签字报销,你是劳资科的人员,假拟工人上班人数。 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的三种情形: 1、进行非法活动,如赌博、贩毒、购买假币等。 2、进行营利活动,如做买卖、炒股、入股、高利贷。 3、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不论时间长短一经挪用,仅超过三个月的就按犯罪处理。 贪污与挪用的区别: 贪污是非法占有,永久的占有了公款不还了; 挪用是暂时借用,账上还挂着,将来要还的。 挪用公款且携款潜逃的按贪污罪处理。 挪用公款的量刑: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 制度原因 思想原因 机制原因 社会原因 千腐败万犯罪,最直接的原因是从思想上腐败开始的,职务犯罪的源于行为价值观观念的错位,受当今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官本位等观念的影响,同时由于放松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行为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把给予的权利当成谋私的工具,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面临外界的各种诱惑之下,价值错位必然导致行为人的贪欲膨胀和心里失衡,造成思想滑坡和行为失控,最终走向犯罪,它就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1、投资回报心理,这种心理的人把权利看成是“一本万利“的制度工具,通过跑官、要官、买官,谋到一定职位后便迫不及待的把权利作为资本投入不正当交易,以获取巨额回报。 2、 “红眼病”心理,这部分人员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自己手中有权力为什么不能去致富”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 3、法不责众心理。这种人有“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如华晋公司2002年的私分国有资产一案。 4、为公无过的心理,一些人头脑中存在“只要为公自然无过的认识”,“我不是为了自己”成为理直气壮地辩解,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5、侥幸过关的心理,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其实是一种心理自慰。 如果某一个人在这之前的行为逃避处罚方面或者成功时,就会让这个人继续实施这种伎俩。犯罪行为人自以为作案手段的隐蔽性,或者考虑到自己的职权身份以及自己周围的关系有靠山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 6、吃亏补偿心理 操着这部分心里的人,主要体现在一些接近退休的领导干部,感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自觉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或其配偶子女的要求,认为自己还在台上最后抓紧捞一把,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线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九现象”,还有一些年轻中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