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含病理导论.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含病理导论

迄今为止尚无特效治疗。 只能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如鼓励并坚持主动和被动运动,以延缓肌肉挛缩、强化关节和防止畸型,对丧失站立或行走能力者,使用支具以帮助锻炼。当肢体畸型时,部份患者可行适当的外科手术加以矫正。 避免过劳,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类固醇仅在几年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由于副作用不少,故只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身血或肌肉来源的CDl 33阳性干细胞移植。应用“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术”日前在解放军463医院投入临床,疗效明显。 ATP、肌苷、肌生注射液、甘氨酸、核苷酸、苯丙酸诺龙及中药; 别嘌呤醇:可能由于防止一种供肌肉收缩的高能化合物分解而缓解病情的进展。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痿证范畴,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关,针灸、中西药、推拿配合功能锻炼,重在综合调治,以达补肝肾,健脾益气通血脉之功。 国内鲁贵忠采用中西药物、按摩及功能锻炼的综合方法治疗了50例DMD患者, 48 例的患者运动障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中西药物: (1) 中药:黄芪、全蝎、蜈蚣、地龙、杜仲等。每日1 剂,早晚分服。(2) 西药:Vit. E、肌苷、能量合剂等。针推穴位: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督脉及华佗夹脊穴。 从络论治 PMD主要预防措施: 检出携带者和产前检查 (1)检出携带者可采取家谱分析; (2)基因方法可检出DMD的病变基因携带者,对已怀孕者应进行产前基因检查,如发现胎儿为DMD或BMD,则应早期进行人工流产以防止患儿出生。 脚尖走路而跟腱挛缩,9~12岁患儿不能行走,要坐轮椅; 多数患儿心肌受累,少数患儿心肌受损严重可产生充血性心衰; 约20岁时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晚期病情加重需呼吸机支持; EMG为典型肌原性损害; 血清CK显著增高,可达正常者的50倍以上 心电图多数异常,表现为V?导联RS波幅增加,左前导联Q波深而窄。 正常dystrophin 染色 Dystrophin缺失 ( DMD ) BMD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 DMD,冰冻,HE。肌内衣和肌束衣纤维化,肌纤维圆形大小不等 DMD患者,冰冻,HE。坏死的纤维正在被吞噬,下面两个玻璃样变 肌纤维坏死,HE。视野中央可见一坏死纤维,染色浅,纵切面无横纹 再生的肌纤维,石蜡,HE。中央胞浆嗜碱性,核大而多 正常人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冰冻,染色于肌浆膜下 DMD患者,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患者多在20多岁以前死于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或消耗性疾病; 本型的病情是PMD中最严重的,但是家族中受累代数越多,病情越轻,最重的是散发病例,预后不良。 预后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 由Becker(1957)首先报告。 比DMD少见,具有DMD必有的特征,如X连锁遗传、腓肠肌肥大、近端肢体无力、血清CK增高,EMG和肌肉病理呈肌营养不良表现。 发病年龄较晚(常在12岁以后); 病情进展慢(病程可达25年以上,20岁以后仍能行走); 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 肌肉病理较DMD轻,且Dys染色阳性较高; 预后较好,又称良性型。 与DMD不同点 BMD,冰冻,dystrophin C端抗体免疫组化。显示C端正常 BMD, 冰冻,dystrophin N端抗体免疫组化,显示N端肌膜染色消失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Landouzy-Dejerine型 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肌病,也有极少数散发病例。 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4q??。 ①发病年龄自儿童期至中年不等,以青春期为多,男女均可罹患; ②早期症状为面部表情肌无力和萎缩,如眼睑闭合无力,吹哨、鼓腮困难; “斧头脸”,侵犯面肌出现特殊的肌病面容; 并可侵犯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胸大肌的上半部,偶可见三角肌和腓肠肌的假性肥大; 肩胛肌受累可出现翼状肩胛,患者双手平肩推墙表现明显; 口轮匝肌无力且假性肥大可使口唇显得增厚而微噘,下肢胫前肌、腓骨肌也常受累而表现远端无力; 一般不伴心肌损害,病变可向躯干和骨盆代蔓延,病情进展缓慢,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少数患者因病情严重而需坐轮椅; ③EMG为肌原性损害,肌肉活检表现疾病特征,但组织学改变较轻; 血清CK、LDH等可正常或轻度增高,EEG正常。 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Erb型:包含一组肌营养不良症的变异型,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散发病例也不少见。 病变主要累及肢体近端。 通过遗传模式、基因突变位点、受累蛋白的自然结构等,可将此型与其他类型肌营养不良症相区别。 ①多在10~20岁发病,男女均可患病; ②首发症状常为骨盆带肌肉萎缩 ,腰椎前凸,上楼困难,步态呈鸭步,下肢近端无力,上楼即从座位站起困难; 膝腱反射较踝反射消失早; 以后肩胛带肌肉受累萎缩,抬臂困难,出现翼状肩胛;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