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 苏教版.docVIP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 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 苏教版

PAGE PAGE 1 阿里山纪行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风靡(mí) 嘉义(jiā) 浓稠(chóu) 山岚(lán) 溢出(yì) 颇有(pō) 骤然(zhòu) 一泓(hóng) 谛听(dì) 静谧(mì) 濛濛(méng) 雄踞(jù)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孕生(yùn) 参天(cān) 堪称(kān) 二、形似字正音 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积累 融会:融合。 浓稠:浓厚。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无可匹敌:没有能够与之相抗衡的。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2.作品简介 《阿里山纪行》选自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写作背景介绍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 七、文章结构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这一段以设问句开头,提出本段要描述的中心,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所要叙述的问题上来。第二句再次表明全文要描写的中心,且与上一段提到的《高山青》相呼应,作者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古幽情”。作者在文中寥寥数语,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这里的“古典文化”是指交通方式、礼仪风俗等。 第二层(第3~9段),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先点明行踪,然后描写潭水。先写“亮度”,接着以“明镜”来比喻潭水的“清澈透亮”,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一句是总写。第二句以“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衬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一句描写幽路上的青苔状态。第二句写青苔形成的自然条件。第三句运用比喻,进一步描写青苔的生长情况。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一句先总写一笔,第二至四句,描写森林中树木的形状。结尾引用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作结,增强了全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一句是总写。第二句说明神木的名称、高度、树围直径,以“庞然大物”来概括其形态。第三至五句,说明叫“神木”的原因。第6句写孕生“神木”的自然条件。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作者于“巨创”中发现其丰富、深邃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以“树多”“人少”“树密”“阴厚”概括所见,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概述所感。一线贯穿,首尾呼应。 八、重点语句分析 1.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两岸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2.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眼前骤然一亮”,“骤然”是“突然”的意思。事前没有想到,突然出现了“一泓水潭”。 3.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这句采用反复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的文字,强调其宁静。 4.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静谧的林区空气一定特别清新,所以同行者“深深地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表现了浓浓的爱意。 5.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大”和“高”。 6.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作者于神木“巨创”中发现的丰富、深邃的内涵,正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