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衡隐逸诗剖析
许衡隐逸诗剖析
摘 要: 元初文人隐逸之风兴盛,许衡经历了从隐逸到出仕再到隐逸的政治坎坷。他的隐逸诗突出表现了其从政期间进退维谷的矛盾心态,同时也见证了元初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任用和疏离以及由此带来的文人心态的转变。
关键词: 元初 许衡 隐逸诗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人。生于金泰和九年(1209年),卒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谥文正。元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元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中原之后,许衡作为主张文治的儒家士大夫之一,中年出仕元廷。中统元年(1260年)被召入京师,为京兆提学。至元六年(1269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八年(1271年)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择蒙古子弟教之。十三年(1276年)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编定《授时历》。他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行汉法,为元朝由落后的奴隶制政权过渡到继承中原文化的封建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倡导程朱理学,推动理学成为元代封建正统思想,保证了儒家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统治下的传承。元人素有“北有许衡,南有吴澄”①之称,将他与著名思想家吴澄并称为理学大师。其著述被后人整理为《鲁斋遗书》传世。
一
有元一代,蒙族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深受歧视。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统领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此外,府、州、县达鲁花赤也都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而达鲁花赤在地方官中地位最高。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令儒士心生不满,普遍萌生退意。元代科举不兴,使得文人出仕无门,却又不甘心屈身为小吏,隐逸思想蔚然成风。许衡在出仕之前,也是坚守隐逸致力于讲学,面对朝廷征召力辞不受的。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四十三岁的许衡在河南苏门山治学,写下《偶成》一诗:“屈指年华四十三,归来憔悴百无堪,怀远未得生前遂,俗事多因困后谙。百亩桑麻负城邑,一轩花竹对烟岚,纷纷世态终休论,老作山家亦分甘。”②面对纷纷攘攘的世态,许衡的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坚持作山家。隐居河南期间,他和当时的姚枢、窦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乱后,先生(许衡)隐居于魏。时窦默子声以针术得名,累被朝廷征访,亦隐于魏,最知敬先生,每相遇,则危坐终日……雪斋姚枢公茂方以道学自任,闻先生苦学力行,因过魏相聚居,剖微穷深,忘寝与食。③
姚枢和窦默是忽必烈金莲川藩府的著名幕僚,又都是当时北方著名的理学家,虽然在理论建树上不及许衡有名,但在保护和任用儒士、协助忽必烈内平叛乱外取天下以及奠定国家体制方面则有过之。而两人分别在许衡之前便已出山,他们的出仕及与忽必烈龙虎风云际会亦给许衡决心出山以一定的促进。
蒙哥汗四年(1254年)“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乃召衡为京兆提举”④,而次年“乙卯(1255),廉公希宪宣抚关中,奏拟授先生京兆提学,仍给月俸。力辞不受,往返凡六七,不能强也。”⑤许衡真正接受征召是在忽必烈夺取汗位并称帝之后。据《元史》记载: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宋元学案?静修学案》里记载:
陶宗仪《辍耕录》曰:初,许衡之应召也,道过真定,因谓曰:“公一聘而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即先生(刘因)不受集贤之命,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⑥
这则材料的真伪尚不能确定,但说明了元初文人面对朝廷征辟,拒不出山的普遍心态。而许衡则似乎对统治者充满了期待,从坚持隐居到转而以救世济民为己任选择出仕。实际上,在入仕期间他确实受到了朝廷的礼遇,统治者对他的尊重和任用,增强了他坚持用夏变夷,承担起教化天下的重任的决心。如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决计重用许衡,许他太子太保的高官,虽然此事因为朝廷内部的激烈斗争未能成行,但最终许衡仍然官居国子祭酒。忽必烈对其重视可见一斑。至元二年,元世祖封安童为右丞相,命许衡辅佐安童:
(元世祖)北行见上檀州,喻之曰:“安童少不更事,卿无负所学,悉以传之,有嘉谋嘉猷,语使入告。”对曰:“圣人道极高远,学者所得有浅深,然当罄所知如圣诏,其所不知不敢强也。安童明敏有操守,告以古人格言往往领悟,第恐有间之者,则难行耳。”⑦
许衡对元世祖的信任十分感激,也对辅佐忽必烈行汉法抱有很大期望,决心尽心尽力辅助忽必烈推行儒家治国之道,但同时也对朝廷内潜在的势力斗争感到担心。许衡又向忽必烈呈《时务五事》,表明以“汉法”为元朝“立国规模”,力劝最高统治者要“治心慎独”,以“得民心”为要,兴学校、重农桑等。《元史》本传称“书奏,帝嘉纳之。”⑧“六年,命与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仪成,帝临视,甚悦。又诏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定官制”⑨。总之,许衡的出仕不求功名,但为推行汉法,使“道”存而惠泽天下。他在《训子》一诗中表白心迹:“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