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碑宋塔唐人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碑宋塔唐人风

明碑宋塔唐人风流-历史论文 明碑宋塔唐人风流 文、图 乔鲁京 晋南是“古迹控”心目中的圣土。取舍间,临猗县治所在的猗氏镇往往成了被毫不犹豫放弃的对象。 猗氏之名源自猗顿。传说他本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书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一筹莫展时幸得范蠡相助,赠他八字箴言“子欲速富,当畜五椁”。于是猗顿来到今天猗氏城南二十里一片土壤湿润、水草肥美的洼地蓄养牛羊,积累资本,历经十年终于发家,这方水土也因此得名“猗氏”。和辞官归隐又经商致富的陶朱公范蠡相比,十年辛苦换来的“赞比王公,名驰天下”,自然不如与西施泛舟太湖来得浪漫。至于“猗氏”这个县名也在断断续续绵延两千年后,于1954年走到了尽头——与相邻临晋县合并后,一个拼凑的“临猗”截断历史,渐渐遮蔽了县治所在的猗氏镇上许许多多的故事。 因缘际会,我来到猗氏镇歇脚。一早醒来,去探访小城里的妙道寺双塔。先去的是西塔,在声嘶力竭的阵阵犬吠中,我凝视青石质地的门楣与门框。两侧门框各立有一尊精致的线刻菩萨,嘴角边的两撇胡髭纤细而道劲,圆满的背光、华丽的璎珞,隐隐浮现出中古盛世才有的华美气象。 转到塔身南侧,我不经意抬头,一方镶嵌在塔身一层正中的石刻闯入眼帘。借着柔和的光线,我将其上文字抄录下来: 補修浮屠记 本寺浮屠韽自隋唐间/以壮郇邦之雄观/迨明舆/嘉靖乙卯冬地震/上下崩裂/四十馀年/一言因彀醮觸目/恐又後日益颓壤/聊捐赀财/補修基址/以防倾覆/非敢日功也/眚大明蓠厝二十三年四月吉旦/三相坊羲官荆一言/男太学生剂山纁/孙荆友松全譩 区区一百零四字,却足以铺陈开,为你讲些许故事。`明碑:一场地震!干门万户半作鬼 石刻中提到的“嘉靖乙卯冬地震”,也见于《明史·卷三十·志第六》,那是嘉靖三十四年的“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十二月壬寅为腊月十二日,换算成公历已是1556年1月23日,而《补修浮屠记》的刊刻时间是万历二十三年,即1595年,两者相距三十九年,从碑文落款附带儿子荆山纁、孙子荆友松来推算荆一书的年纪,他应该是那场地震的亲历者。可荆一书却言之凿凿说相距“四十余年”,亲历者的记忆都已模糊,难道是因为那场地震微乎其微,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 要论起嘉靖三十四年发生的大事,似乎谏臣杨继盛因为弹劾严嵩,于十月初一在京师惨遭处决,弃尸于市,被后人记得更加清楚。如此说来究竟何事为大? 先别忙下结论,继续来读《明史》。那场地震在“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最直观的感受则来自当时人在西安的秦可大的追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 现在让我们回到地震发生时的现场:公元1556年1月23日深夜,日落而息的中原百姓早已进入梦乡,24时左右,隆隆巨响呼啸而来,伴随着拔地而起的一声惊雷,地面大范围塌陷,巨大的裂口中不断涌出水火。惊叫声、啼哭声、踩踏声把原本的静默彻底打破,撕扯开的大地将人们无情吞噬……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地震,史称“嘉靖大地震”。根据当时的记录,科学家推断震中位于陕西华县,强度为8到8.3级,烈度11度,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受灾最重,有感范围甚至波及到了福建、两广。“垣屋无声,皆倒塌矣”。皆倒塌矣!皆倒塌矣!收入《明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的记载,却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 “死者八十三万有奇”! 按《嘉靖实录》的说法,这“八十三万有奇”还仅仅是“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其不知名未经奏报名者,复不可数计。”至于因冻饿和次年瘟疫以及其他次生灾害而死亡的灾民,更没有统计在内。无怪乎编纂于明万历年间的《华县志》禁不住哀呼:“自古灾伤无此惨也!” “死者八十三万有奇”,绝大多数留不下名字,沉默的大多数比不得被迫谥忠愍的杨继盛“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倒是收殓杨继盛遗体的诗人宗臣曾为嘉靖大地震赋诗一首:“地颤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可惜收入《宗子相集》卷五的这首诗少有人读,后世称道的还是宗臣在法场解衣覆尸,慰藉忠魂的故事。 对于命运本已多舛的华夏古迹来说,嘉靖大地震同样是一场浩劫。最不幸的首推位于震中附近的西岳庙。大修完工才不过十余年的建筑群“被震尽倾”、“观宇倾颓”,更让人扼腕的是,在栉风沐雨近一千四百年后,那通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