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文言文注释浅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通高中文言文注释浅述

普通高中文言文注释浅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中学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课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新”意不足,其注释很多是照搬原来的版本,没有进行仔细认真地考察和推究,对古注的参考严重缺失,疏漏讹误不少,导致较多误差。今笔者就普通高中课文的古文及注释为例,以期及早更正。   《语文》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夫”、“今”。(70页)   课本未注,一般选本常作“现在”“如今”解释。如徐中玉《作品选》“今不”两句“现在不去攻取它,”“今”作“现在”解。然此说可疑。《汉语大字典》“今”义项有六:“连词表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王引之《经传释词》:“今犹若也。”《孟子?梁惠王下》:“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书?项籍传》:“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可见,“今”作“如”讲有据,“今夫”即“若夫”,两字同义连用,为句首发语词。郭锡良《古代汉语》正是注“今夫”为时间名词,“今”和语气词“夫”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句首语气词,表示别起一端,再发议论。“今不取”即“若不取”。下文“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之“今”也是“若”“如果”的意思。   《语文》第二册《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课本注“通‘授’”。(80页注③)   常见选本也都作此解释。《说文》:“受,相付也。”而《集韵》引《说文》,下有“一曰:承也”四字。王筠据以增之,曰:“手部:‘承,受也。’”按《广雅?释诂三》:“受,得也。”与承义相近。《管子?海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房注:“受,取也。”皆与“相付”之解相反。王筠韪取得之义,而非“相付”之解,云:“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既然“受”通“授”,为什么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者”之“授”却不作“受”?可见其中必有说法。据张文斌《辨疑》说,“受业”当作“授业”,这个“受”既不是“授”的通假字,也不是“授”的古今字,而可能是后人传写或刊刻错误造成的。求学曰“受业”,教学曰“授业”,早在先秦两汉就已经泾渭分明。《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皆为求学。此外,甲骨文只有“受”,没有“授”。“受”只表“接受”之意,后来字义演变,“受”有给予、接受双重含义。“给予”义是另造的,即“授”字。《说文》:“授,予也。从手受。”段注:“手付之,令其受也,故从手受。”冯其庸《历代文选》只释“受业”为“授业”,并不注有通假或古今关系。   《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课本注:“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72页注22)此注不得体。“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疏:“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这句话是紧承上文“貌恭而不心服”而来,意思是说凡能招致臣民怨恨的都不能做。“可畏惟人”之“人”当作“民”,因避讳作“人”,此句承上文“盖在殷忧,――则纵情以傲物”句中“下”和“物”而来,全句当作:“不论事情大小,凡能招致臣民怨恨的都不能做,如果人民有了怨恨,那是最可怕的。”冯其庸《历代文选》“怨不在大”句作:“怨恨不在于大小,如果人民有了怨恨,那是可怕的。”   《语文读本》第二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行”,课本注:“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234页注④)此注有疑。钱基博解释:若“微行”作“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上文“从数骑出”就不能说隐藏自己的身份了;下文“即解貂覆生”就不像改装出行了。衡情量理,左光斗视学京畿,是例行公事,无需微服而行。《诗经?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句,“微行”指小路,方苞把“微行”活用作动词,即“从小路走”,以求便捷。这样解,既有根据,又合情理。许威汉也说:“微行”当解释为“小道”,(《训诂学导论》)。   《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寡妇”照译(39页注16)   《中学文言文译注》:“寡妇起彷徨,寡妇听了坐立不安地走来走去。寡妇是丧偶的人,想念亡夫,比一般人更易感动。”《释名?释亲属》:“无夫曰寡。”《礼记-王制》:“凡老而无夫者谓之寡。”王莹《作品选》也释“寡妇”为“失去丈夫的女子”(160页)。此为以今释古之误。“行人”,古书多指“出行在外的男人”“出征的男子”。《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啸啸,行人箭各在腰”等可作证。“寡妇”也多指“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陈琳《饮马长城窟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