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工商管理学系暨商学研究所.PDF

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工商管理学系暨商学研究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工商管理学系暨商学研究所

研 ‧究 ‧論 ‧文 人我關係之界定—— 「折衷自我」的現身 陸洛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傳統上,中國人的自我並非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寓居在人我關 係之中;並非跨情境穩定的特質,而是隨關係性質變化呈現;並非行 為的指針,而是 「道德人」在行為考量中應盡力克服的 「我執」。中 國人當然不是自我與他人界線不清或疆域模糊,但「互依包容的自我」 確是傳統中國文化所型塑的 「自我」內涵的核心。 然則,西風東漸之後,面對現代化與社會變遷的挑戰,現代華人 社會中的中國人已發展出一套兼容並蓄中國傳統「互依包容的自我」 及西方文化 「獨立自足的自我」的「折衷自我」,而靈活彈性的「人 我關係」的界定正是此 「折衷自我」現身的前提。 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與個別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藉團體動力與深 度訪談來刺探 「自我」內涵與「人我關係」這樣抽象的概念 ,讓受訪 者用豐富的生活體驗來詮釋「人我界限」如何劃定,並從中窺見「折 衷自我」的現身,即現代華人兼顧 「獨特性」與 「互依性」需求的生 活實踐。 關鍵詞: 人我關係,自我內涵,折衷自 我 《本土心理學研究》, 2003 年12月,第 20 期,第 139 ~ 207頁 139 本土心理學研究 一、緒 論 在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中, 「自我」( )一直是一個相當重 self 要且熱門的研究主題,以社會心理學為例, 年出版的第 卷 1988 21 Berkowitz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進展》(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整本討論的都是 「自我」,接著在 1989 與 1990 年出版的該書中也有專章討論「自我」。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自 我」的探索可溯自古希臘時代 ,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論述 ,而百年 前對 「自我」研究的關注 (如內省法的爭議),正是心理學獨立成 為一門學科的肇因之一。 其實 ,西方的價值體系一直十分強調個人對環境的掌控與自我 潛能的實現。如此強勢的自我偏執當然會反映在心理學的「自我」 研究中。在韋氏辭典中 ,與 「自我」有關的詞便有415 個之多 ,舉 凡與「自我」有關的認知、氣質,情緒及個體行為皆在其中( , Webster )。楊中芳 ( )也列出了 個西方研究中常見的 「自我」 1966 1991 11 相關概念或名詞,如「自我認識」、 「自我諧和」、「自我實現」 等 。但她也進一步指出 ,這些五花八門的 「自我」概念所表徵的心 理現象 ,其實是中國人無法感受、無從分辨的 。追根究底 ,中國的 價值體系並不強調個人去控制環境、表現自我、或實踐潛能 ,而是 強調人境融合 、自我克制及顧全大局 。楊中芳 ( )因而認為中 1991 國人的 「自我」心理分化並不若西方人細緻 。筆者同意要發展中國 人自己的心理學 ,應先從發掘與分辨當代中國人能感受與理解的心 理現象著手 ,但斷言中國人的 「自我」分化不細 ,似有值得商榷之 處 ,或許中國人關注的 「自我」層面與西方人不同,而在這些受到 關注之層面上的分化 ,理解與感受均比西方人細膩 。易言之 ,「自 我」的研究必須回歸到文化的脈絡之中,從分析東、西方文化對「自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