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意象,理解意象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能够准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作者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
2、 领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意境的特点。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多媒体展示图片(李可染《万山红遍》、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潇湘寒秋图》),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诗词阔大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诗明志,留下了多首充满豪情的诗歌。下面这首诗据说就是他小学时的作品: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到了青年时代,他的理想就更加明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长沙》,看看他青年时代的理想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沁园春 长沙》
2、初读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明确:此处答案不求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答。
三、理清思路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阕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描写。描写的湘江寒秋图。
2.首句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3.上阕的主要内容是由哪个字引起的?引起了哪些内容?
明确:“看”字统领。领起了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4.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上阕扩展为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千山万壑一片红红的颜色,一层层经霜的树林,叶子红似二月的花朵;秋天的江水碧绿清澈,成百条大船争着在江上行驶;仰望雄鹰正展翅向万里长空搏击,俯看水底,鱼儿自由自在随意游动。在这大好的秋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得其乐,一派生机,看谁比谁更自由自在。
5.我们学过的描写秋景的诗词和作家很多,如:(多媒体展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玉《九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 宋、苏轼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宋、柳永 《雨霖林》
“雁过也,正伤心,确实旧时相识。黄花满地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 《声声慢》
这些诗句所描绘的秋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这些诗人笔下的秋景多为感叹秋天的萧瑟悲凉,凄厉。让人感到衰退肃杀。
6.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前代作者相比有哪些不同?
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豪迈大气,完全没有衰败颓废之气,把秋光写得充满生机。这首词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7.作者用哪句诗来总括上阕景物特点?
明确:用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来总括上文。
8.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设问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四、小结:
写景结束后,作者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寥廓的大地啊,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呢?这句发问由上文景物描写做铺垫,至此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由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发展进而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这一主题。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这首诗的上阕。
二.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集体朗诵下阕。
三.文本分析
1.下阕由哪个字统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忆”字统领。作者回忆了哪些青年时代的事情?
(1)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3)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4)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旧地重游,唤起诗人思绪万千,忆起当年战斗生活,表现出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
2.下阕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以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