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陕北手工业剖析
近代陕北手工业剖析
[摘要]陕北的手工业在近代以前极不发达,晚清民初的几十年蓬勃兴起且有了较全面的发展。陕北的手工业有十多个种类、六七十个行当,其兴起的原因既与道光以后陕北畜牧业的发展有关,也与晚清民初陕北商业贸易的繁荣、民国后西北的灾荒与战乱,以及陕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有关。近代陕北手工业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和作用:首先,近代陕北的手工业门类齐全、行业众多,但规模不大;其次,近代陕北手工业的生产和销售,很少受市场的冲击和影响;第三,近代陕北手工业的生产和发展,不仅满足了陕北人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手工业用品;第四,晚清民初陕北手工业的兴盛与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近代,陕北,手工业
陕北,既是中国地理上富有特色风貌的区域,亦是中国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特地区,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无可替代的政治地位。在古代,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结合部,到近现代,陕北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显赫的位置,是中国历史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单元。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该地区更有着独特而无可替代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学术界对陕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延安时期”,学术视野的侧重点则在党史和党建方面,而对于在此之前的陕北经济与社会虽有所关注,但缺乏深人、系统的研究,本文意在通过对陕北地区富有特色的近代手工业的种类、发展,以及兴盛的原因、特点等方面的探讨,为急剧变革的中国近代社会提供一观察视角。
一、近代陕北手工业的种类及其发展
陕北的手工业在近代以前极不发达,各地手工业作坊很少,除了在一些地方少量使用煤炭和石油以外,再无矿业。与同时期的江南及本省的关中地区无法相比,到了清朝嘉庆时期仍没有大的发展,据当时的《洛川县志》记载:“布,昔年所出颇多,近日木棉价昂,纺织者渐少,卖布者多邰阳人。酒,有黄米酒,市沽家酿,醇醇不一;烧酒有家酿者,无烧房,市沽者从郧州张家驿等处来。油,各种不一,多杂榨,故味不佳,即点灯亦不佳。砖瓦,随地起窑烧之。毡,无佳者。石炭,从宜君山中来。”而同时期延长县“甚至产物不能成货,甘为贱鬻,如有丝无绸,有棉无布,有皮绒无裘厕,有麻子无清油”。洛川、延长是陕北南部较富庶的地方,当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道光时陕北的手工业起色依然不大,据记载清涧县“工匠拙于制造,无论细巧秀韵事不能为,即粗器卤物,斧斤炉锤等工,俱盼外省匠作”。陕北手工业的这样一种情况,到近代以后发生了明显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各类手工业蓬勃兴起,种类不断增多,且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现仅就规模较大一些的手工业分述如下。
毛纺织、棉织业明清以前,陕北民间就有手工捻制毛线的工艺流传,人们把剪下来的绵羊毛除去杂质,必要时用水洗干净、晾干,手工撕拨,使其蓬松有弹性。然后用极其简单的工具――捻线砣(取长约8寸,如筷子般粗细的柳条一根,剥皮后,下端安上直径约1寸左右,厚5分的圆形重物)手工捻成毛线。到了清代后期,引进木制手摇防线车,比手工捻毛线产量高,粗细较均匀,使工艺向前迈了一大步。并将羊毛纺成线、织成布,手工缝制成各类口袋,当地称这类工匠为毛毛匠。光绪初年,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地民间开始出现家庭纺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定边官绅商民集股开办织毛公所附艺学堂,“公所之设,以栽绒毯织毛,以开通风气挽回利权为宗旨,暂因资本不充不能购置机器,由宁灵招载毯艺师4人,织艺师15人,另请教习1人,日受修身、国文、图画、体操,其余时间学习织造手艺,所内需要的毛线由民间妇女纺造……织成毯工精料实,质美色鲜”,格外畅销。民国四年(1915年)在神木县,由杨象坚等人集股开办“利民织布厂”,有工人30多人,所产“爱国布”(细老布)畅销一时,后因洋货充斥市场,被挤垮)。民国十七年(1928年)榆林办起“陕北共立职业学校”,内设毛纺、制革、应用化学3个专业班,有工人10多个,设备简陋,只有木纺车、木制机架、生产方式仍为传统的手工纺织、制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榆林县以工代赈办起民生工厂,手工纺毛线、编织用品,招用女工50多名、童工60多名。后又在三皇(今古塔是寺)、金明(今金明寺)两乡设第二、第三民生工厂,有工人110多人,全是手工防线、编织毛衣、毛袜等。1930年代,陕北的毛纺织业达到兴盛时期,从乡村到城镇,从事毛口袋编织、织毛毯、毛衣、毛背心、毛袜等的人达数百人,成为当时的主要行业之一。
在毛纺织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织毯技艺。陕北的地毯工艺在1840年左右由宁夏传入神木、府谷,当时姓杨、胡两个织毯艺人来神木,给一商人字号加工地毯。几年后,姓杨的返回原籍,姓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