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种书写语言的交融与冲突-四川大学社科处
多种书写语言的交融与冲突
———再审中国新诗的诞生
李 怡
摘 要 无论是文学史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激赏式描绘,还是当下学界对“五四”的一些质疑,都倾向于将新诗
视为晚清以来一系列不完善的尝试的结果。事实上,新诗的创立并非一日之功,在不同阶段都留下丰富的探索成果,
成为“五四”以后现代新诗写作的资源。新诗的探索者不限于胡适这样的新式知识分子,而是始终存在着不同群体、不
同个人的努力,他们分享着变革的愿望与氛围,这种总体“势能”让诗歌史的变革真正成为可能。总之,中国新诗是整
合多种书写语言资源的结果,正是它们的交融、冲突最终“磨合”成今天的新诗形态。
20世纪90年代初,郑敏对新诗史的回顾道出了近二十年来人们对新诗质疑的主要观点, 本文为教育部省部共建
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反思“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思路:“五四”白话新诗与白话文学被批评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为充满了“口语迷信”,“只强调口语的易懂,加上对西方语法的偏爱,杜绝白话文对古典文学语 基地项目“民国时期诗歌
言的丰富内涵,其中所沉积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的学习和吸收的机会”,“将元朝的白话文 教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拿来作为从理论文到诗歌的创作的文字,而且不容任何置疑,其本身的不符合革新精神,显而 (批准号:14JJD750007)
①?郑敏提醒学 成果
易见,难道十三四世纪的口语就能完全胜任用以表达20世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重述文言文的文学意义,确有学术警醒意义。不过,“五四”新
界注意语言本身的价值稳定性,
②
诗是否真如倡导者胡适所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那么的“口语至上”?早期新诗的语言资源
究竟来自哪里?是否只是难以自证价值的口语呢?
事实上,郑敏的批评包含了太多的误解,“五四”新文学绝非口语替代文言的产物,多种语
言的交融与冲突才是历史的事实。早期白话诗歌的探索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人们最终
震撼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冲击,逐渐熟悉了这样一种白话形态时,其实它已经凝结了数代中
国诗人不同方向的探索,其丰富内涵既不能为几个口号宣传者的策略性表述所概括,也不能
为一部分诗学理论所垄断。对此,胡适本人有清醒的意识,他曾借用陈独秀的话表示:“常有人
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
55
文艺研究 2018 年第9 期
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
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 ③
”
无论是文学史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激赏式描绘,
还是郑敏的深刻质疑,都倾向于将“五
四”新诗的诞生当作一系列不完善,甚至是失败的努力之后的最后“果实”,并在不断否定晚清
民初的艺术之路的基础上肯定胡适等人开创的白话新诗。不过需要提出的是,新诗的创立并
非一日之功,逐渐成为其书写语言的既有传统古诗、骚体、词曲以及古典白话诗,又有翻译体
的挪用,还有对民间歌谣、歌词的借鉴。新诗的探索者也不限于胡适这样的新式知识分子,而
是一直存在着试图变革汉语诗歌的不同群体、无数诗人,他们共同分享着变革的愿望与氛围。
正是这种总体的“势能”让诗歌史的变革真正成为可能,构成未来新诗自我演进的资源,并在
适当的时候再一次发动、生长。中国新诗不是某一种力量自我运行的结果,从开始就存在着多
种语言的生长,正是它们的交融、冲突最终“磨合”成人们后来看到的新诗形态。
一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指出:“语言学家应当毫无偏见地观察一切言语形式。语言学家的任
务 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