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千里豆腐干前世今生
“八千里”豆腐干的前世今生
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提起“八千里”豆腐干,没有不知道的,几乎在当地所有的超市里,都
能看到“八千里“系列豆制食品,当
地政府更是把它的生产企业列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
一块块小小的豆腐干,何以撬动了经济发展的大杠杆?前不久,我
们怀着好奇和探寻的心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甘泉,采访了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重,走进了“八千里”豆腐干的前世和今生。
千年历史,讲述久远的故事
提到“八千里”豆腐干,就不能不提“甘泉豆腐干”,因为它就是“八千里”豆腐干的前世和精魂。
甘泉置县逾千年,起始于隋朝的“甘泉豆腐干”,距今有1400多年的制作历史,其历史久远,代代承传,成为一代又一代甘泉人的地道美食。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甘泉镇上制作经营豆腐干的店铺和摊点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
“旧时制作豆腐干,都是将黄的和青的大豆搅和起来用。先作豆腐,选取一部分压成豆腐干。然后将豆腐干切作一寸见方的小块,入锅煮味。用的调料以大茴、小茴、丁香、花椒、盐巴等为主。要用文火煮,似开非开,以便更好地入味。入味后,先在热炕上炕去大部分水分,再将一个个豆腐干用线穿起来,两个豆腐干之间,放一个麻钱,一串串地挂到屋檐下晾干。”在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采访,董事长周重向我们介绍起了“甘泉豆腐干”的前世。
周重说,当年甘泉街道两旁的屋檐下,几乎都挂着这样的豆腐干串串,成了甘泉县的一道风景线。街道也很窄,大约三四米宽,路过的人看得眼馋,由不得想伸手摘一串吃,但那时甘泉豆腐干还只是在本地和周边出名,“到了1940年代,甘泉县来了很多驻军,每天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甘泉豆腐干的名气,也就被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们传到了四面八方。”
“甘泉豆腐干闻名全国,不仅仅是制作工艺复杂,源于县城西南3.5公里的神林山下的甘泉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重告诉记者,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遂赐名“美水泉”,后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
相传美水成为贡水后,常年累月送至长安,路途遥远,道路崎岖,百姓苦不堪言。当地县令孟其瑞不忍百姓受苦,将其一方玉印投入泉眼,上奏朝廷泉水干枯,贡水遂终。1974年在昔日泉眼旁出土的“孟其瑞”篆书玉印,为美水泉的传说提供了佐证。
“甘泉县制作豆腐干所用的大豆,均是在甘泉水的滋养下而生长的。可以说,没有美水泉的水,就没有甘泉的豆腐干,这也就奠定了甘泉豆腐干的地域性特产口碑。”周重说。
在许多甘泉人看来,甘泉豆腐干的过去,就是“八千里”豆腐干的今生。2016年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6年第128号公告,正式批准甘泉豆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任延安市质监局局长邓世宏难掩内心的喜悦:“甘泉豆腐申请地标产品,就是以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制作豆腐的标准为蓝本。”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足足用了6年时间。”周重告诉记者。
文化传承,打造地标性名牌产品
和甘泉豆腐1400多年的制作历史相比,今年刚到50岁的周重还只能算是个年轻的后生。改革开放以来,甘泉豆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80年代,甘泉匠人采用延安出名的名贵大豆双青豆制作豆腐,使甘泉豆腐在品?|上有了质的提升。
一路走来,作为土生土长的甘泉人,周重和小城人一起,见证了甘泉豆业的风云起落。从当年创办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到如今兼任甘泉县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周
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20年。
“甘泉豆制品不仅仅是一道食品,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我们研发的系列食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说
这句话时,周重的眼神格外凝重。
周重曾在延安市劳山林业局高哨林场工作了六年,创办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前,又在甘泉县美水酒厂跑了近十年营销,对商业市场的发展有着敏锐的观察力。1999年,甘泉豆腐干已经从民间自产自食的家常小菜跃上大雅之堂,成为县内一些食堂、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下酒菜,受到越来越多本地食客和外地消费者的欢迎。
这一市场商机被敏锐的周重捕捉,他认识到,如果深度开发甘泉豆腐干,一定大有可为。经过一番思索,他毅然决定筹建豆腐干加工厂,为
千年“甘泉豆腐干”的当代传承,做一番积极有益的探索。当年9月,他创办了甘泉县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甘泉豆腐干”千年历练后在当代的精彩演绎。
为了研发出最具陕北风味的“八千里”豆制品,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甘泉美食,周重走村入户,跑遍了方圆四五十公里的每一个村庄,拜访当地制作豆腐和豆腐干的老艺人,向老匠家讨教甘泉民间传统的豆腐干生产工艺技术,请他们品尝“八千里”产品,与他们共同探求甘泉豆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