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梧桐死与生
南京梧桐死与生
“十里梧桐归我栽,如盖亭亭左右开。隔尽尘俗都不见,游人信步好徘徊。”――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负责陵园大道和中山路大道绿化设计的傅焕光在沿途种上两万多棵梧桐树,南京自此成了一座梧桐之城。但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以来,这一南京象征不断为道路、建筑、地铁让路,眼看最初的两万多棵“民国梧桐”只剩2000多棵了。这一次梧桐又遇地铁,南京人不干了。
梧桐树,南京人
“我看见太平北路被‘砍头’的梧桐树,一边走一边眼泪就下来了。”3月3日,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周娴看到又一批梧桐树因修地铁要被移走,在微博上疾呼。她看到的这批树紧邻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府、1912街区和总统府,这49棵一人合抱的梧桐早已成为这片南京心脏区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想到漫天枝丫突兀地被砍去大半,只剩料峭春寒中光秃秃的树干。几天后,这49棵梧桐悄然迁走,街面一下子空空荡荡的。
这49棵梧桐只是第一批。因地铁3号线的修建,沿途将有600多棵大树被迫迁徙,包括200多棵1952到1953年栽种的梧桐。
“救救梧桐”的呼声于是逐渐沸腾。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南京绿石”负责人小白在3月初就开始关注梧桐的命运,她注意到,在3月13日晚拥有数百万“粉丝”的黄健翔的微博号召下,再加上孟非、陆川、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邱毅等一批知名人士的加入,网民一下子被点燃了。她随后加入“拯救南京梧桐树”线上活动,当时参加者已经过万。小白对本刊记者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市民们自发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树系上了绿丝带,或贴上“爱我古都,保卫梧桐”的车标,表达不舍之情。“绿丝带”在南京最早源于2005年的紫金山护树行动,紫金山环保志愿大队队长刘光华对本刊记者说,那时候他号召志愿者们“找一棵树做朋友”,给它系上绿丝带――丝带虽然脆弱,但是一种美好而坚定的情感传递。后来他去南京的各中小学讲课,也将“绿丝带”故事告诉给孩子们,“找一棵喜欢的树,看护它,照顾它”。
“你不是一棵梧桐树,你和我们一样,是个南京人。”周娴在网上说,“小时候记得有那么多梧桐树,有那么大……夏天坐在妈妈自行车后面去外婆家,沿路的梧桐树荫浓密,偶尔会漏下来一两粒光斑,常常会伸手去接。”她说,南京的梧桐根本就是活生生的,是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人生记忆中的一部分。
“南京人有几样东西不能动,排名第一的就是梧桐树。”南京作家崔曼莉说,她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条老街要砍树,所有电台、电视台的电话全部被打爆了,市民不能接受。“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太能体会在那么炎热的火炉之地走在遮天的绿荫下,对植物的感激之情。而且看见那么粗大的树干,就知道这是历史,是荣誉。”
“我70年代在林大上学做试验时就测量过,梧桐树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射下的地方低四五摄氏度。”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汤庚国对本刊记者说。南京人都因此而自豪,“不要看我们南京热,出门都不用打伞”。这一“绿色隧道”景观壮美,“城市里是冠状修剪的,像一把伞,路两侧冠盖相接,可以为老百姓遮风挡雨;而往中山陵去的大道上则是‘守灵树’,就向天上修建,树长得高耸笔直,像士兵一样,庄严肃穆”。
周娴说,20年前,她在离家不远的石鼓路小学上学,小学操场上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她至今仍记得树上面铁皮标牌上的字:“古树名木,悬铃木,南京001。”语文老师让他们在作文里写这棵树,体育老师则让他们手拉手围住这棵树。“那棵树好粗啊,要七八个小朋友才能围过来。”汤庚国教授证实,这棵树就是南京最老的梧桐树,这所小学原来是一座教堂的院子,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这里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
不过,梧桐真正成为南京的象征,还是在1928年修建孙中山迎榇大道时。根据当时雄心勃勃的《首都计划》,南京作为现代化首都的骨架就是贯穿城北、城中、城东的中山大道,作为迎榇大道更有特殊意义――路宽40米,中间机动车道宽10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再外侧人行道各5米,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设安全岛和林荫道,人行道边也植有林荫树。在选择行道树时,据说曾有几种方案,结果由时任南京第一任市长的刘纪文拍板选用了梧桐树。汤庚国说,时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的傅焕光等几人专门去上海法租界采购梧桐种苗,“很多人习惯称之为法国梧桐,但其实是法国梧桐与美国梧桐的杂交树种,学名‘二球悬铃木’”。
傅焕光在在孙中山灵柩经过的中山码头、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东郊、中央路、中山南路,设计了“三板四带六排式”的行道树格局,在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旁种下两万多棵梧桐树,他为此颇为得意地赋诗一首:“十里梧桐归我栽,如盖亭亭左右开。隔尽尘俗都不见,游人信步好徘徊。”汤庚国告诉本刊记者,梧桐树自此成为南京最主要的“基调树种”,作为“世界行道树之王”,它易成活,耐修剪,其大叶片的遮荫滞尘作用是其他行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