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巍巍洪泽湖大堤:功乎?过乎?
洪泽湖大堤修建始末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由广陵太守陈登筑,其长15公里。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u在武墩至阜宁湖之间筑堤。明万历六年(1578),河漕总督潘季驯将大堤延伸至周桥,其长30多公里。至此,洪泽湖大堤基本建成。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时,洪泽湖大堤北起武家墩,南至蒋坝,蜿蜒67公里,可谓“长虹万丈,屹立如山”。
洪泽湖大堤初为土堤,后改做砖堤、石堤。石堤自明万历八年(1580)始建,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历时200余年完成。
东汉建安五年时,洪泽湖大堤堤顶高程为9.15米,明隆庆年间增至11.32米,清乾隆四十六年增至15.49米,清道光年间增至17.20米。高家堰的名字即缘于此,所谓高家者,“盖益加益高耳”。
今日的洪泽湖大堤全长67.25公里、堤顶高程19.5米,巍然耸立于洪泽湖东南。
捍淮:淮扬藉以耕艺厥功懋矣
1128年黄河夺淮前,淮河可独流入海、含沙量较少,海潮可上溯至今江苏省盱眙县以西。今洪泽湖的范围相当于古淮河下游。古淮河右岸多为陆地、在浅洼地区零星分散着阜陵、万家,泥墩,破釜、白水等小湖这些小湖彼此孤立,也不与淮河相通。当时,洪泽湖大堤的主要功能是蓄水灌溉和防御淮水决溢淮扬地区。
西汉年间,黄河曾多次南决侵淮,导致淮河尾闾淤高,淮安及里下河地区水灾日益严重。公元200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时名捍淮堰,其长15公里。南唐保大元年(943)、修筑唐堰,蓄水灌田。宋代,楚州(即淮安)司户参军李孟曾经修复陈公塘以进行灌溉。陈公塘即后来的高家堰。
黄河夺淮初期,洪泽湖的功能仍以“捍淮”为主。明永乐年间,今洪泽湖区已逐渐淤高、经常泛滥淮扬地区,平江伯陈?u筑高家堰以捍之。大堤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此后,淮河安流100余年,所谓“淮扬藉以耕艺,厥功懋矣”。
洪泽湖的形成与“刷黄”目标的失败
黄河夺淮后,横亘东西的黄河、淮河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清口一带(今江苏省淮安市码头镇)交浍,南来北往的漕船须在这里过淮穿黄、而黄河的含沙量较高,常常侵扰淮河和运河,明、清定都北京,漕粮乃“天庾正供”。为确保运道的畅通制定了“治河保漕”的根本原则和“蓄清刷黄济运”的方法。修建并不断加高加固洪泽湖大堤,拦蓄含沙量较少的淮水,以抬高洪泽湖水位,以此冲刷淮河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此方法一方面,可抵御黄水的倒灌,另一方面还可迫使淮水专出清口,冲刷淮河下游河道中的泥沙、从而保障河道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京杭大运河的水位、在确保运道畅通的同时,减少里下河地区的水患。
明万历初年、随着淮河下游河道的抬高,淮水下泄困难,蓄积湖中,高家堰连年冲决,里下河地区频罹水灾,运道屡屡淤塞断航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督,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重修高家堰,将大堤延长至30多公里、高一丈二三尺(约合4米)、堤顶高程为11.32米。此后又向西南延伸至越城、周桥以外,并耗时四年,于高家堰中段砌石工墙防浪。由此,淮河向东的出路被堵闭。同时,滔季驯在北部的王简、张福两个出口处筑堤切断了淮水北泄的通路。如此,淮水被拦蓄洪泽湖中,仅能从清口下泄,遇清口淤垫或汛期湖水宣泄不及,就会出现“淮日益不得出,而潴蓄日益深”的局面,洪泽湖基本形成。从滔季驯所绘《河防一览》图中可以看出,万历年问,洪泽湖已与万家、泥墩、阜陵诸湖连为一体,但仅为淮水东岸诸湖之一。
清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出任河道总督,时清口一带淤为平陆者约10公里,他秉承了潘季驯“蓄清刷黄”的遗愿,开挖洪泽湖口引河,加高加固清口至周桥45公里长旧堤。新建周桥至翟坝堤防、使之长达50余公里、堤顶高程达13.04米。此后、洪泽湖不仅与阜陵、泥墩和万家等湖合而为一、还与淮河融成一体,周回三百余里、空?骱棋?。洪泽湖最终形成。
“蓄淮”的结果是洪浑湖的形成,同时保障了京杭运河的畅通。洪泽湖形成后,黄水倒灌八湖现象频繁发生洪泽湖底不断淤积则说明了“刷黄”目标的失败。
泗州城的沉沦
在洪泽湖大堤的演变历程中,保护明祖陵之争只是其中的 个小插曲,但由此却反映出洪泽湖大堤面临的复杂形势。
明万历七年(1579),高家堰建成。洪泽湖水位抬高,位于上游的明祖陵和泗州地区受灾严重。为保护泗州地区的利益,许多官员打着保护明祖陵的旗号,反对修建洪泽湖大堤,先是一位名叫常三省的官员向北京各衙门上书,历数洪泽湖大堤的害民之端。此后许多官员上书认为高家堰和张福堤的修筑,使得洪泽湖“倒流而为泗、陵患”。参与争论的官员有的级别很高,如御史高举、直隶巡按牛应元和勘河给事中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