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研究.docVIP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研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摘要】为考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生成机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81名未成年犯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可以“离校或辍学(14.2岁)”为分界点将其行为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为:校园违规(12.81岁)――游离社会(13.92岁)――违法犯罪(15.22岁);(2)未成年人在离校前大概两年的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劣迹行为;在离校后两年左右因犯罪进入未管所;(3)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学习状况不良、同伴劣迹活动、家庭关系不佳、偷盗撒谎行为;(4)其内在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爱与归属、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上,这两种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需要结构偏差和行为的负性转移,即积极寻求具有同类行为的同伴安慰,并以偷盗撒谎、同伴劣迹等行为表现出来,程度越发加深,最终导致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违法犯罪;发展轨迹;心理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犯罪总人数逐年增加、犯罪率稳中有升、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成员低龄化、犯罪手段暴力化等特点。因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以及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Elliot的综合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提出青少年犯罪发展的路径可能是: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一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减弱――与不良同伴的联系增强――学习不良行为――犯罪。我国学者郝世昌、王焕武曾通过对劳教所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展演变历程是由一般到后进,由后进到劣迹,再由劣迹到犯罪。屈智勇、邹泓通按照成长历程中负向事件的发生年龄从早到晚排序,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分析角度探讨了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但综观以往研究,其更多地集中在犯罪心理特点的分析和人格特征的调查上,研究方法以理论描述和量表测查为主。虽然对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较早就已开始,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国内的研究仅局限于理论描述,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更少。   本研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试图通过对未成年犯负性成长事件、人生发展动点和犯罪发展轨迹迹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探讨,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分析揭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和犯罪心理生成机制,以期为社会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教育和矫治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281名。被试基本情况:平均年龄为17.1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21岁;平均刑期为3.94年,最短为半年,最长为无期;初犯占98.5%,屡犯1.5%;文化程度初中占68.7%,小学27.8%,高中3.2%。暴力型犯罪(抢劫、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绑架、猥亵、妨碍公务等9项)占88.1%,财产型犯(盗窃、诈骗、抢夺、破坏电力设备罪)11.6%,同时犯有两项以上罪行占6.1%,犯有三项罪行占0.38%。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青少年成长故事问卷》,共包括82项未成年犯成长过程中的负向事件,分四个方面:学校学习、家庭环境、未成年犯群体活动、未成年犯劣迹行为,题目采用随机排列,主要目的是考察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及最早发生年龄。其中,发生频率有4个选项:“(1)没有”、“(2)偶尔”、“(3)经常”、“(4)总是”;影响程度有5个选项:“(1)没有”、“(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如果没有发生过,则选“没有”,最早发生年龄项无需填写,如果有发生,则回忆该事件的最早发生年龄。本问卷的发生频率项采用“1”、“2”、“3”、“4”四级评分,发生频率越高,分数越高;影响程度项采用“1”、“2”“3”、“4”、“5”五级评分,影响程度越大,分数越高。      (三)问卷施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400名未成年犯罪犯进行《青少年成长故事问卷》的测试,由心理学专业工作人员在排除被试心理顾虑的情况下实施,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问卷回收率为70.3%。施测时间为2008年12月。      (四)数据统计   问卷全部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主要对《青少年成长故事问卷》中的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频数统计以及平均数、标准差等一些常规数据的统计。      三、结果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