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发生机理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疹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湿疹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摘 要: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有些机制仍不十分明了,部分研究缺乏针对性。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湿疹;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76-04      1 遗传学的研究      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可能受遗传因素支配。如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为一种慢性、难治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具有遗传性和明显的年龄阶段性。据统计,大约70%~8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过敏史,但家族成员所表现出的过敏性疾病却不一定与患者相同。Uehara与Kimura调查了270例成人AD患者,其中60%的子女患有同样的疾病;双亲均发病者,有81%的子女亦患病;父母中有一人患AD,一人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59%;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患有AD,其子女的发病率为56%;另有研究指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为89%,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为28%[1]。在与性别关系方面,Mǒhrenschlager M[2]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应性和湿疹在男孩和女孩间的发展不同。男孩更具特应性,而女孩明显易患与特应性无关的湿疹。学龄前女孩非特应性湿疹主要在2岁以后才发生。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差别。   A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免疫反应的基因方面,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位于6p)、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α/δ链基因(14qll.2)、细胞因子基因簇(5q3l~33)及IgE高亲合力受体β亚单位基因(1lq13),这些基因的多态性、突变或异常表达可能与AD有一定相关性[3]。      2 致敏原与细菌超抗原学说      湿疹的病因复杂,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常是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如生活坏境、气候条件等均可导致湿疹   的发生。外界物理化学性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均可诱发湿疹,日常用品如香脂类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也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致敏原同样可使湿疹加重。罗小军[4]等对82例湿疹患者进行了皮肤过敏原检查。根据测试结果,前20项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屋尘螨78.32%、粉尘螨69.42%、小虾43.76%、鲤鱼40.52%、绵羊毛38.54%、羊肉37.48%、红辣椒36.72%、猪肉29.7%、牛奶29.1%、鸡蛋29.1%、鸡肉26.6%、蒲公英25.3%、苹果24.1%、胡椒23.8%、芹菜根23.1%、土豆22.6%、菠菜20.6%、核桃l18.1%、愉科14.5%、橙子13.3%。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感染性变应原在湿疹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是诱发或加重湿疹的原因之一。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蛋白所构成的新的抗原物质。此类物质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MHC-Ⅱ)分子结合,并为多数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致其活化。这种能使多数T淋巴细胞活化的抗原被称为超抗原。杨蜀嵋[5]等对69例12岁以下的AD患儿带金葡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33例湿疹患儿、44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D患者的皮损、鼻腔及正常皮肤上均带有金葡菌,皮损处带菌率为44.9%,高于鼻腔(17.4%)及正常皮肤(10.9%)。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超抗原引起湿疹的机制主要是:直接与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如巨噬细胞或树枝状细胞上的分子结合,也可与细胞因子诱导的非专职APC如角质形成细胞上的HLA-DR分子结合,这些HLA-DR细胞和此后激活的T淋巴细胞,局部或系统性的大量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从而产生病理效应。超抗原也可以激活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而影响炎症和自身免疫。   3 免疫学研究   免疫学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病可能与Ⅰ型速发型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体液免疫也有显著异常。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由于机体接触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等致敏物质,刺激机体表皮的朗格罕细胞(LCs),朗格罕细胞具有高亲和力的IgE受体,产生IgE抗体,并吸附在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发生Ⅰ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样皮肤损害。在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临床症状。致敏的T细胞主要有CD4+和CD8+两个亚群,分别称为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CD4+T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