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左思一生思想嬗变轨迹
简论左思一生思想嬗变轨迹
内容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并非作于一时,故其思想内容十分复杂。但综观这八首诗我们仍能清晰的看出诗人一生的情感历程:积极出世,渴求建功立业――对现实失望,由立功转向立言――看淡荣辱得失,安贫乐道,做一个旷达之人,诗人最终由积极入世转向了淡然隐世。
关键词:左思 咏史诗 思想嬗变 情感历程
左思的《咏史诗》篇篇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亦可视为咏怀之作。这八首咏史诗并非作于一时,故其思想内容十分复杂。但综观这八首诗我们仍能清晰的看出诗人一生的情感历程。本文就力图从作者所处时代、经历及诗歌内容等角度来解读诗人一生的情感历程。
西晋太康年间到元康年间,司马氏既灭西蜀又平东吴,实现了国家的短暂统一,国家一度出现安定繁荣的景象,这重新鼓起了部分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勇气。泰始八年,左思妹左芬以才名被晋武帝纳入宫中,拜为修仪。左思也随迁入洛,成为皇上的外戚,这就为其晋身仕途提供了一个契机,再加上左思家世儒学,他的立身之道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处于这样的情形下,自恃才高的左思在这一阶段对建功立业有着一种强烈的热望。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在《咏史诗》中毫不掩饰的加以表现。在《咏史诗》其一中,诗人的形象是一个文武兼修、踌躇满志、渴求建功立业的博学多才之人:“弄”“卓荦”显现出诗人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读书见识十分的卓异;而凭借着“畴昔览穰苴”诗人在边疆危急之际,渴求运用素习的兵法去平定东吴,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甲胄士的形象现于眼前。伸展自己的才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是左思所渴求的,同时这也是“建安风骨”重要的思想基础。我们说“左思风力”秉承“建安风骨”主要是从这一点而言的。
但是,时值讲究家世门阀的魏晋,此时的选官制度实行的是讲究中正品第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不同于唐宋的科举制度。寒门士人要想建功立业,以族姓阀阅为先:“故居上品者,非公候之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侧安得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据左芬《离思赋》自言:“生侧陋之蓬户”,其父左雍以其吏干也不过做到殿中侍御史,可见左思并非出身什么豪门大族。虽然左芬被进召入宫,左思怎么也算是外戚,可是左芬是以才名入的宫,“姿陋无宠,更兼体羸多患”[1],充其量不过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御用文人而已,自身也担着“伴君如伴虎”的危险,自身尚难保,更不何谈去帮助左思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了。况且两人虽同居洛阳,但也是几年见不上一面“自我不见,于今二龄……虽同京字,殊邈异国”(左思《悼离赠妹诗》)。所以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中,纵使左思满腹的才华与抱负,其仕进之路仍是困难重重,十分的不得意。在《咏史诗》其二中诗人用涧底松、山上苗作比喻描绘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愤慨。诗人处处碰壁,渐渐清楚了现实的残酷,也渐渐的对现实失去了信任。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他并未沉浸于对现实的愤慨中不能自拔,诗人对现实有了这种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后,能以自身的旷达消解这种苦闷,进而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由立功转向立言。诗人十分推崇扬雄,以扬雄自比也以扬雄自慰。《咏史诗》其四以与王侯的奢侈生活相对比,赞扬扬雄的穷困著书生活。相较于权贵的赫赫居所,相较于他们的吹笙竽,击钟磬朝欢暮乐的生活,扬雄却是门前寂寂,但他在寥寥空宇中著书讲学,在文化上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悠悠百世后,曾经门前冷落的扬雄“英明擅八区”,而那些门庭若市的王侯贵族们却灰飞烟灭,什么都没有留下。有了这样一层认识,诗人转而由希望立功骋良图走向了立言以求不朽。所以诗人在泰始至太康初的十年时间里,完全“杜绝人流之事”以专心著述《三都赋》。就连贾充将其征为记室,也加以拒绝未曾赴任。然而立功难,立言又何谈容易啊?左思花了十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的《三都赋》,时人并未有加以重视的,反而都“互有讥訾”。幸亏左思自己对这篇文章极为自信,认为不亚于班固、张衡的文章,在听说皇甫谧有高誉后,就径而去拜访,给他看了这篇文章,皇甫谧加以称赞并为之作序,及至后来,张载为其中的《魏都》、刘逵为《吴》、《蜀》做了注解以后,权贵人家才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试想假如没有这么多的名人高士对这篇文章加以扶持、称颂,恐怕左思的《三都赋》,只能会是陆机对其弟云所说的“当其乃成,当覆酒瓮尔”的下场,而左思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了无成就的寒门士人而已。不知道左思的遭遇是幸抑或是不幸――眼看着自己的作品名扬天下,想象中的仕途辉煌马上就要来临了,然而就在这时命运同左思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太康二年(281年),左思完成了这篇产生“洛阳纸贵”轰动效应的《三都赋》,太康三年(282年),对这篇文章赞叹、推崇不己的张华就因受排挤,出镇幽州;同年的四月,对左思颇为赏识并欲加以擢用的贾充死去;对《三都赋》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