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山东梆子在嘉祥县传承发展
简论山东梆子在嘉祥县传承发展
沿着古运河走来,山东梆子一路唱响。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梆子的形成、传承、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嘉祥自古就是乐舞兴盛之地,《论语?阳货》篇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武城即是嘉祥。嘉祥是曾子故里,曾子经常“援琴而歌”,“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倚山而吟,山鸟下翔”,曾子还善于谱曲作词,《琴操》一书认定,《残形操》《梁山操》《曾子归耕》都是“曾子所作”。嘉祥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很多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东汉时期的武氏墓群石刻左石室第三石刻有9人的乐舞画像。3人在跳踏鼓舞,还有3男3女6人的乐队,有的吹管,有的吹箫,有的弹筝。这说明在汉代嘉祥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已经相当发达,以后各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后来山东梆子的形成、发展、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逐渐沿着商路流传四方,并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梆子剧种。古代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人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
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常用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和增强戏剧气氛。
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
范紫东在《法曲之源流》中说:“秦腔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东路棒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人北京为京梆子……越太行而人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关而河南为豫西梆子、祥符调等,其流入南部者为四川梆子、云贵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常静之在《论梆子腔》中说:“可以认定梆子腔兴起的地区是西起平凉、天水、东至陕州、蒲州,横贯陕西关中的这样一个范围地带。”据此,高调梆子(山东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形成本地梆子。
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歙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歙”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诉中的时间较接近。
据1879年出生的老艺人刘勾文(山东梆子名丑刘玉朋之师)说,山东梆子最早是山陕梆子流传过来的。开封以南,朱仙镇以北,有老郎庙(祀庄王),过去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有盛大庙会,山东梆子艺人曾捐资修建过。对此说,1916年4月23日所刻河南开封朱仙镇《重修唐明皇宫碑记》(唐明皇被称为梨园祖师爷)中也有所记载。又据1889年出生的老艺人段广才回忆:“听张恩普老师傅(花脸,济宁人)说过,济宁东门里财神阁的‘高调五福班’,是明万历登基(1573年)以前。由济宁翰林(绰号活神仙)创办的,是在清光绪初年(1875年)才垮台散班的。”据此,山东梆子的历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山东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它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稍通戏路的富家子弟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称作玩局;另一种是专门人员聘艺人,收学徒,组成戏班或剧社,演员多为穷家儿女,为谋生而从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山东梆子出现首批女演员。解放前,嘉祥全县有各类玩局i戏班或剧社几十个,多数演唱山东梆子。他们频繁活动于全县城乡,使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传播开来。县内凡有集市或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戏楼,如花林、戏楼街、青山、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