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等死板材之都
等死板材之都
11月初,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薛家村,李斗一家三口和两名工人正在自家的作坊里忙活着。
村子里曾经家家户户都做木皮加工厂,现在,除了李斗一家,其他的都倒闭了,只剩下了空荡荡的厂房。
夫妻店曾遍地都是
一名工人用长柄刀具把从外地买来的原木一根根去皮,另一名工人将其送到旋切机上,李斗操作着机器切出一张张薄薄的木皮,李斗的老婆则把木皮一张张立放在支架上,等自然晾干后,就可以卖了。
李斗的加工厂占地面积6000多平米,一台价值两万元的旋切机是厂里唯一的机器。西侧有四间瓦房,分别是李斗的办公室、客厅、厨房和卧室;紧挨着瓦房有两间板房,工人就住在这里。
李斗的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在自家的厂里帮忙了,负责采购原木、销售木皮。两名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农闲了,他们就过来帮忙,农忙季节还要放假让他们回家收割粮食,我们的生产就得先撂一下。”李斗说。
李斗的木皮加工厂干了有10年。2001年,李斗和妻子所在的乡镇企业破产,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开了一个木皮加工厂,成本不高,效益还不错,于是李斗也学着干起了木皮加工生意。
木皮加工企业在这个小镇慢慢生根发芽,由当初十几家工厂发展到高峰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整个探沂镇人口约有6万人,这种微型企业就有2000多家。据李斗介绍,“多是夫妻店,或者几个朋友合开,算是相对大一些的木板加工厂的上线,既不需要工商登记也没有税务登记,只要把自己的房子改建一下或者租个厂房,就可以做了”。
“10万、8万的资金一谋划就可以搞了,没什么技术门槛,自己干活比给别人家打工自由,收入也相对多些,家里有点钱的都干了这个,没有资金的东拼西凑也干了起来。”另一个木皮加工厂的老板张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主要的资金用于购买机器,每台机器2万,一家也就是两三台,工商税务费用也很少。”
李斗做得顺风顺水。到了2005年,李斗拿出十几万块钱,买下了现在厂房所占地块70年的使用权,去工商局注册了个体户营业执照,又花了五、六万元买了两台旋切机,多招了几个工人,产量和收入又增加了一番。李斗说,前些年市场好的时候,像自己这样的家庭作坊,在探沂镇几乎遍地都是,“生意特别好做,年收入几十万不成问题”。
按照当时的利润和扩展速度,李斗想,用不了几年,自家的作坊就能变成小型甚至大中型企业。
板材工人比公务员工资高
2007年以来,探沂镇新开了特别多的夫妻店。“现在,镇里已经很少有耕地,也很少有人种地了,几乎所有的耕地都成了工厂用地,家家户户都是这种夫妻工厂,人人都是老板。”李斗说。
这种微型企业在临沂市几乎俯拾即是,绝大多数企业年营业额不过几十万,人员不过几个,在木材产业链的最低端做着低附加值的原木加工业。
今年1月13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山东省临沂市“中国板材之都”的称号。资料显示,该市现有板材加工企业1.8万余家,年产各类成品板材1500万立方米,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人造板出口量的34%。2010年,该市板材产量999.5万立方米,实现产值75.5亿元,同比增长26%。李斗所在的费县是该市最大的板材加工出口基地,截至2010年底,其板材业产量约占该市总产量的30%。
张金留意到,2008年起木皮加工厂的利润开始下跌,由上半年15%的利润一路走低,年底已经不到10%了。“干的人越多,价格就越透明,之前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2007年百万元左右的年营业额,能净赚个二三十万;2009年产量增加了一倍,营业额能达到200万元,净利润却不到十万元。”
“家家户户都开工厂,家家户户都是老板,家家户户都需要工人,但现在根本就招不到工人。”进入板材市场三年多的孙克抱怨道,“为了能招到工人,我们开出的薪水已经比2007年的时候高了一倍多,平均工资能达到3000元左右,而我们当地的公务员一个月也就能收入两千多一点。不开这么高,根本就招不到工人。”
“我们甚至都开着车去别的有富余劳动力的乡镇请工人,逢年过节我们也不敢忘了他们,我跟老婆开着车给工人挨家挨户送礼物。”李斗说。
躲税成风气
在成本日渐增高、利润日渐微薄的情况下,平日“并不起眼”的工商、税务,就成了压在微型企业身上的大山。
当地大部分木皮加工厂都没有去工商局登记,“规模太小,生产、用工都太随意,人家不给办证”,但各种税费一分都不能少。李斗给记者看了自家工厂2010年的缴费记录:交给村委会的土地使用费为9000元;地税按照当地规定每平方米每年5元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