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队,一个不该遗忘特殊群体
青年队,一个不该遗忘特殊群体
1960年,黄梅戏的影响和地位,随着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电影所形成的审美冲击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冲向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亿万观众为之痴迷疯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似乎在一夜之间,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迹。当时的湖北、江西、江苏、山东、福建等省,西藏、内蒙等自治区,以及东海舰队文工团,纷纷派人来安庆艺校选拔、索要黄梅戏人才。艺校培养的第一、二届学生中,已有一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不让艺校培养的第一批优秀学生被他们挑走,安庆政府急忙召集宣传部、文化局领导商议对策。从黄梅戏剧种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决定从艺校各班挑选出几十名成绩优秀、有发展潜力的各专业人才,分别安排到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安庆市文工团黄梅戏队工作,以避开全国汹涌而至的选人风潮,为安庆保存一批黄梅戏后备力量。
1961年,这股选人风潮渐渐平息,为了使这批学员能够得到更多的培养与深造,政府又让他们重回艺校继续学习。分到黄梅戏剧团的学生,整体成为黄梅戏训练甲班(下面简称训甲班),分到文工团的学生,充实进了黄梅戏训练乙班。1962年,在训甲班的基础上,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下面简称青年队),直至“文革”前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批艺校培养的高材生,就创造了艺校的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青年队整体高素质、高水平,也凸显了艺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周期短,成才率高的典型范例。
训甲班的学生,集中了艺校从1957年至1962年培养的各个专业、行当的优秀学生,尤其是演员学生。训甲班是当时艺校重点培养的班级。配备的师资力量也是重量级的。老生行当有京剧麒派老生陈鹤昆老师,武生行当有马云鹏、程正国老师,武旦行当有花剑萍老师,青衣、花旦行当有张慧聪、徐丽云、李素秋老师,丑行有金狮猴(艺名)、金狮猫(艺名)、余德海老师,还有邹也君、李长喜,周培义等老师。黄梅戏有丁永泉、潘泽海、丁翠霞、阮银芝、邹胜奎、陈华轩、刘振庭、严松伯、郑雪、凌祖培等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些老师不仅个个技艺精湛,而且艺德、师德高尚,甘当人梯。他们起早贪黑、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倾囊相授。正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艺校桃李满园、人才辈出的繁盛景象。
青年队或称训甲班,最大的特点是学风纯正,勤奋好学,功夫扎实,文武兼备,各有强项,阵容强大,行当齐全,不甘人后、团结友爱。青年队演员大多能文善武,不仅能将黄梅戏唱腔演唱得清丽婉转、抒情柔媚、韵味醇厚、字正腔圆。而且表演真实感人,身段优美,台风大气。同时还能做到短打长靠身手不凡,跟头把子驾轻就熟,刀枪剑戟各显神采,亦文亦武相得益彰。
万迪汉、丁绍福、田炳南腿功了得,一抬腿就直抵眉心,人们戏称“一条腿”;张文林“原地小翻、五虎跳五前扑”帅、脆;王世辉“跺子抢背”高、轻;龚洪涛“360度空中翻身和圆场旋子”彪、美;张平生拿枪“跺子前扑”猛、险;章阳生“跺子连五甩萃”溜、靓。丁绍福的《双枪陆文龙》,万迪汉的《石秀探庄》,姚美美、田炳南的《挡马》,杨长江的《古城会》,汪金才的《徐策跪城》,杨长江的《徐策跑城》,张文林、万迪汉的《三岔口》、《十字坡》。个个出类拔萃、精彩纷呈,观后,你会觉得品尝了一次审美大餐。
文戏,他们能熟练老到地演出《天仙配》、《女驸马》、《孝子冤》、《小辞店》、《荞麦记》、《碧玉簪》等,武戏,他们能举重若轻地演出《白水滩》、《三岔口》、《十字坡》、《雁荡山》、《飞夺泸定桥》等。最具魅力、令观众啧啧称奇、百看不厌是文武兼备的戏,如《杨门女将》、《三打祝家庄》、《百花公主》、《虹桥赠珠》、《白蛇传》、《三请樊梨花》、《智取威虎山》等。例如《孝子冤》“别母”一场,《碧玉簪》“三盖衣”一场,演员如泣如诉、声情并茂的演唱,情真意切、惟妙惟肖的表演,观众涕泗横流、哽咽抽泣。武戏翻扑滚打、高难惊险的动作,观众眼花缭乱、喝彩不断、掌声雷鸣、流连忘返。
《杨门女将》是训甲班、也是后来青年队的成名之作,整出戏,文戏部分,大气磅礴,生旦净丑个性鲜明,表演精湛,形神兼备、个个出彩。武戏部分,功夫扎实,花样翻新,绝招迭出,险象环生。一台生龙活虎的小演员,一出别开生面的文武戏,轰动剧坛,征服观众,令人叹为观止,击掌叫绝。扮演佘太君的胡静,扮演穆桂英的董文霞,扮演杨文广的万迪汉,扮演杨七娘的朱学清,扮演寇准的金普生,扮演采药老人的汪金才,他们塑造的人物,表演的技巧,唱念做打的功夫,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演出阵容、整体水平,不仅在安徽戏曲界拔得头筹,而且。完全能与当时中国京剧院演出的《杨门女将》媲美。1961年。省委调青年队《杨门女将》剧赴合肥为安徽省党代会演出,舞台上的演出火爆激烈惊险好看。黄梅戏也能如京剧一样跌打翻扑、功夫绝活层出不穷。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潮水般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