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docVIP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doc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一 一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 农民收支平衡与否以及农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准,是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最终体现,是近代社会经济史学 者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农民生活贫困化已成 定论,但缺乏实证分析。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近代中国农 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出了一些新看法,如慈鸿飞以20世纪 前半期华北农村为例,认为30年代农民的收入接近1994 年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中国“糊口”农 业说“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①笔者认为,必须全面考察农民的实际收支状况和具体生 活程度,才能得出农民生活是否属于贫困和糊口水平的结 论。本文拟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资料为中心,对近 代华北农民的生活状况做一细致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有: 一、家庭收支水平与生活费用分配结构;二、农民衣食住 行等方面的具体生活状况;三、从土地关系、农业生产力、 家庭手工业、商品交换、金融调节、租税程度、天灾人祸 等方面,探讨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因素。 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 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 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 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 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 38%, “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 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 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 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 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 0元为贫困线,“其入 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 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 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 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 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己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 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 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⑻元之多。⑤潍县,一占 地14亩之家,收入158. 3元,支出191. 0 5元,亏欠 32. 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 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 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 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 %。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 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第36—37页。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 版,第31、33页。 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 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__替破产中的 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 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王毓栓:《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 1934年9月15日。 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 732 页。 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 报》第8号,1934年。 《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 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 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 在2 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 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 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 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 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 928—1929年3 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 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 1亩,比全县人 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 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 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 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 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 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 0—1936年,自耕农户 数由89. 29%降至88. 78%,半自耕农由5. 95%增至 8. 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 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