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ppt

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野 歌 李 贺(Ⅰ卷)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本诗见于《李贺诗集》卷四。诗题名“野歌”,意为在田野里放歌。本诗记述了诗人的游猎情景,表现出虽然仕途失意、却犹自宽解的情怀,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抱有幻想。本诗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透出李贺式的丰富想象和浪漫气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0.13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0.06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0.65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0.15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C项联系初中学过的韩愈诗,与本诗对比,判断这两首诗写柳方式的异同。韩诗最后一句为“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的“烟柳”与本诗的“烟濛濛”都写出了柳枝新绿的情态,所以表述无误。这也提醒考生注意高考试题与日常学习的相关性,体会命题者“教学相关性”的意向。这种指向考生积累的选项有一定干扰性,65%的考生误选此项。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2017Ⅲ卷)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6Ⅲ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37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此题,一定要充分利用诗题提供的信息,明了这是一首自题草书之作。并以此为端口,解读诗人的情怀。A项,解读诗歌创作的由来,以及诗人“以诗写书”的情态。解读无误。B项,解读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审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层次关系,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诗人是先“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再以诗歌语言来表现这种苦恼。表述无误。C项,解读书法创作中诗人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描述是能在诗句中找到根据(三、四、八句)的。表述无误。 精卫词???王建(Ⅲ卷)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 这首诗在王建诗作中知名度并不高,但所涉及的题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精卫鸟,相传它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在游东海时溺死,其魂化为精卫鸟,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 本诗赞美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以反问语调,强化了填海的难度和精卫的执着,接着设想海水一旦枯干会导致海中鱼龙不知所措,进而描写精卫填海过程之艰辛,最后写移山填海尚未完成,但愿意牺牲自我以延续填海事业的精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64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难度0.68。 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泛泛而言。诗的最后两句本身可以产生两种解读,一是从诗人角度出发,与所描写的对象精卫构成一种对话,“愿我身死子还生”很容易理解为诗人祈愿以自己的牺牲换取精卫事业的延续。二是从精卫自身角度看,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

文档评论(0)

dll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文库主要涉及建筑、教育等资料,有问题可以联系解决哦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3302032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