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裂齿藓属植物的研究
第10卷第3期 极地研究 Vol .10, No .3
1998年9月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September 1998
研究记录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裂齿藓属植物的研究
刘家熙 李学东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 北京 100037)
提要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3种裂齿藓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讨论了种间的差异。并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裂齿藓属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结构。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裂齿藓属 扫描电子显微镜
裂齿藓属(Schistidium Brid ) 为紫萼藓科(Grimmiaceae ) 植物。植物体形小或中等, 密
集成丛。主茎不发达, 单一或分叉, 分枝近于等长。叶片对称, 披针形, 先端渐尖, 有或无毛
尖; 叶边全缘, 常反卷; 中肋粗壮, 消失于叶尖部。叶上部细胞较小, 圆方形, 胞壁常呈波纹
状加厚, 具密细疣, 叶下部细胞长矩形, 平滑或具疣, 近中肋处细胞壁常呈波状加厚。叶缘
( )
细胞常双层。雌雄异株或同株。雌苞叶较大, 与茎叶异形 胡人亮,1987 。
本属植物南极8种, 中国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岛屿有3 种, 分别为: S . urnulaceum ; S .
; . ( 陈阜东等,1993,1995; ,1987 ) 。
rivulare S hyalino cuspidatum Kanda
1 材料和方法
观察苔藓植物标本均由李学东于1988~ 1989年采 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及其附近岛
屿, 凭证标本现存首都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
扫描电子显微镜所用材料制作方法是: 将植物标本用蒸馏水浸泡湿润后平展地粘贴
在贴有透明双面胶带的样品台上自然风干, 经喷金后置于HITACHIS 800 型扫描电子显
微镜下观察并照像。
2 结果与讨论
2. 1 种的形态特征
2.1.1 . ( . . ) . . ( 图版 :1 、2、3、4、5、6)
S urnulaceum C Muell B G Bell I
植物体黄绿色。茎直立, 常形成高0.5 ~ 1.5 cm 的密垫状群落, 规则二叉状分枝, 帚状。
812 极地研究 第10卷
叶干时紧密覆瓦状排列, 湿润时倾立; 狭卵披针形至长卵披针形, 长1.3~ 1.9mm , 宽0.2
~ 0.5 mm , 叶边厚两层细胞, 常多背卷; 中肋粗壮, 常突出于叶尖而呈短而无色, 具细齿的
( ) ( )
毛尖 0.5 mm ; 叶中上部细胞为不规则方形, 胞壁具波纹状加厚, 直径为 6~ 7 m ×
11m , 叶下部细胞矩形, 近叶缘细胞具强波纹状加厚, 近中肋的叶细胞壁平滑, (20~ 44)
( )
m × 5~ 11 m 。雌苞叶长度大于营养叶并具长毛尖。蒴柄短,0.1 ~ 0.20 m 。孢蒴卵球
( )
形, 直径 0.6 ~ 0.8 m ×0.6 m 。蒴壁厚,7.8 m 。蒴盖喙状。孢蒴开裂后蒴盖与蒴轴相连。
1890年Muller 以Grimmia urnulaceae 首次报道了此种在南极南乔治亚岛的分布。
1984年 再次报道了南极的此种并将其归入裂齿藓属( ,198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