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e―mal发展-值而立之年却未老先衰.docVIP

看中国e―mal发展-值而立之年却未老先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中国e―mal发展-值而立之年却未老先衰

看中国e―mail发展:值而立之年却未老先衰      北京车道沟十号院中一座树木掩映的小楼,就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在地。 下载论文网   3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   当年这封邮件的发出,对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x。   30年后,中国互联网不仅规模庞大,技术和应用也居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即将到来的5G及万物互联时代,中国将成为最有发言权的国家。   中德联手,花落“兵器工业计算所”   “当年这个名单是我手敲的。”坐在记者的对面,阮任成一句话把时钟回拨了30年。   他口中的“名单”是指第一封邮件落款中署名的中方人员。作为“中国―西德国际联机系统”的项目负责人,名单由他拟定。   和他一并列为发件人的,还有已经去世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原顾问王运丰教授和早已移居美国的时任所长李澄炯及其他参与测试的人员,共7人。旁边一列是德方人员,领头的维纳?措恩当时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任计算机系主任。   王运丰是中方的领导者。这位1952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从海外归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是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项目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者。   阮任成如今已年逾八十,这是他第一次开口披露30年前的往事。“从1982年正式调入计算所开始,我就参与大型计算机的开发和维护。从1986年开始做连接国际科技网的项目,一干就是5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项目资料如今仍被完好保存着。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他展示了当年与计算所订立的承包合同,封面上的项目名称依旧清晰―“中国―西德国际联机系统”。   1986年12月,“中德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合作协议书”签订。协议的第一步计划就是: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首先建立计算机的点对点联系。   据李澄炯回忆:“从1986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方案设计和实验。那时候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1987年9月,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在所内建成,发送邮件的条件基本具备。   看似寻常一日,实则筚路蓝缕   李澄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邮件内容的来历:“1987年9月14日晚上,我们大家都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字样。邮件传输的调试完成后,就剩下写邮件内容了。写点什么呢?措恩教授当时坐在电脑前问我们。我问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的信息,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王运丰赞同我的观点。”   虽然这与阮任成记忆中的情节不尽相同,但能肯定的是,最终,措恩用英文输入了这行字,李澄炯随后将其译为中文―“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但这封邮件并未顺利发出,而是被存储在系统内。   针对网上流传的“邮件在9月14日开始发送,20日到达德国”的说法,阮任成首次予以澄清:“网上说走了7天,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常识的人就不会这么想。14日我们发送过去了,但实质上还是作为一个用户在跟国际网沟通,北京这边并没有形成网络,就说明还不成功。”   查找失败原因的过程很艰难,最终发现的问题让阮任成哭笑不得。“我们的大型计算机要呼叫意大利的打包分包器,告诉它‘我有事儿找你’,但是我们呼叫得太频繁了,对方反应不过来,回过来就是一串问号。只要在两次呼叫中间停一会儿就好了。”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障碍,将原本可能在14日就成功的发送推迟到20日。   措恩也曾回忆:“不管如何,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星期日,9月20日,20:55,准备好的第一封邮件成功地发送到了卡尔斯鲁厄,然后从这发送到了其他网络。”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是,这封邮件在国内已下落不明,且目前所见版本是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委托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找回的。   但事实上,阮任成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整保存了当时所有邮件往来。采访中,“中国第一封邮件”的原始样貌得以重现。   看似寻常一日,实则筚路蓝缕。至此,故事以成功作结。但对亲历者来说,那只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从“学徒小兵”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