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谈中国话诗》导学案(教师版).docVIP

必修5《谈中国话诗》导学案(教师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修5《谈中国话诗》导学案(教师版)

3.3《谈中国诗》 (人教版必修五) 班级 小组 姓名 PAGE 1 - 高二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 导学案 3.3《谈中国诗》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五) 学生用时:80分钟 共 4 页 2014年3月21日 编写:李宁 审核: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文题解读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技巧,让读者回味无穷。课文是钱先生演讲的后半部分。 【自读认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 梵文(fàn) 轻鸢(yuān) 妨碍(fánɡ) 颦蹙(pín cù) 撩人(liáo) 槛外(jiàn) 深挚(zhì) 叫嚣(xiāo) 纯粹(cuì) 咻(xiū) 二、请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7段),阐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探究案】 探究点一:钱钟书先生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 明确: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探究点二: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请找出依据。 明确: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探究点三:学者文化随笔的特点: 明确: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训练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媲(pì)美 空泛(fàn) 焚膏继晷(gu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4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