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六节 “疑古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doc

第三章第六节 “疑古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0BZS018) 吴少珉? 赵金昭??? 主编 张京华? 张? 利? 沈颂金? 李廷勇? 撰著 学苑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第三章? 古史辨派与20世纪学术史:几种视角的考察 第六节 “疑古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 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及其弟子杨向奎、童书业、杨宽等人为主体的古史辨派,在20年代到40年代的20年余间,经历了由实验主义到今文家言,由经学到史料学,再由史料学到神话学的转变过程。由于古史辨派延续时间之久,涉及领域之广,关联学者之多,对于“古史辨派”概念的理解也多不一致。由此体现出的不仅是对于古史辨派的评价和定位问题,而且是对于20世纪学术史和现代学术方向的描述问题。 自30年代起,学术界关于“古史辨派”概念主要有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顾颉刚“疑古并不能自成一派”和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三说。 (一)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说 为古史辨派学者经常征引的历代辨伪著作,大略有“疑古”(刘知幾《史通·疑古篇》)、“正讹”(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妄”(郑樵《诗辨妄》)、“伪书考”(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通考”( 姚际恒《九经通考》,其中包括“存真”、“别伪”二类)、“疏证”(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考证”(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考信”(崔述《考信录》)、“征信”(章太炎《征信论》)、“伪经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学考”(廖平《古学考》)等等题名。但就古史辨派学者所侧重的内容而言,基本不出“辨伪”和“疑古”二义。1920年,胡适与顾颉刚决定整理出版多卷本资料集,题名《辨伪丛刊》,分集的题名则有张西堂辑点的《唐人辨伪书语》和白寿彝辑点的《朱熹辨伪书语》等。胡适最初对顾颉刚提出他有编写有关“学史”的想法时,题名是“订疑学”或“订疑学小史”。1998年顾颉刚的《汉代学术史略》改题为《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时,附录了1935年所作的《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改题为《中国辨伪史略》。1926年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所作《自序》谈到该书性质,使用了“辨论”(原文如此——笔者注)、“讨论”、“辨明”、“辨证”、“辨伪”、“怀疑”、“疑窦”、“伪造”、“造伪”、“推翻”、“破坏”等词语,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辨论”和“讨论”,而书名则采取了较为修饰的字词,题为《古史辨》。至四五十年代,顾颉刚又有编撰《古史钥》和《古史勘》的计划 HYPERLINK /scholar/20cnygsc/0306.htm \l _ftn1#_ftn1 \o [1],题名同样具有模糊性。自古史辨派产生,学界多以“疑古派”或“古史辨派”相称,而将“信古、疑古、释古”三派并称,则始于冯友兰。 HYPERLINK /scholar/20cnygsc/0306.htm \l _ftn2#_ftn2 \o [2] 1937年冯友兰在为《古史辨》第六册所作的《冯序》中说:“我曾说过,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就中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就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面价值。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个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但就一个历史家的工作说,他尽可作此两阶段中之任何阶段,或任何阶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种的学问,对于一个人,都是太大了。一个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须如此。由此观点看,无论疑古释古,都是中国史学所需要的,这期间无所谓孰轻孰重。” HYPERLINK /scholar/20cnygsc/0306.htm \l _ftn3#_ftn3 \o [3] 这里,冯友兰是将信古、疑古、释古三者放在一起并称的,在称谓上也使用了“趋势”、“阶段”和“派”三种词语。其中论及疑古、释古二派及在“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个阶段”的分工,这其实也是顾颉刚当时屡屡讨论的,顾颉刚甚至还说到清代学者“他们的校勘训诂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等到我们把古书和古史的真伪弄清楚,这一层的根柢又打好了,将来从事唯物史观的人要搜取材料时就更方便了,不会得错用了。是则我们的‘下学’适以利唯物史观者的‘上达’”。 HYPERLINK /scholar/20cnygsc/0306.htm \l _ftn4#_ftn4 \o [4]但是冯友兰论及疑古、释古两派,指明不分轻重,亦不明言先后,只是在行文上将疑古派的审查史料放在了前面,将释古派的融会贯通放在了后面,较之顾颉刚是更显温和的。 冯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