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专鉴赏总归纳.pptVIP

  1.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诗歌专鉴赏总归纳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 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 思想感情。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 一般可分为自然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自然景物形象(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描写技巧 渲染与烘托 衬托与对比 虚实结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白描工笔 细节描写 色彩的渲染 以小见大 诗中有画 三、文艺表现手法 赋比兴 象征 联想和想象 抑扬关系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赋比兴 象征 联想和想象 抑扬关系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四、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 3、重视作品的题目、序言、注解 4、注意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5、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语言美的表现 二、诗人的语言风格 三、古诗中的炼字(句)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4、意象组合的名词 (列锦)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 不同之处: 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 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6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