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读新华社通讯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品
读新华社通讯史读书心得体会
一部新华社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一部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同样是中共党史尤其是党的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年)这部波澜壮阔的新华社战争年代史,你会发现,在跟随党中央和人民军队创建红色政权、艰苦卓绝的长征、挺进抗日敌后、纵横大
江南北,直至建立新中国的漫漫征程中,前仆后继的新华人所写就的新华理想、新华气概、新华情怀、新华作风和新华追求,本身就是党的信念、党的宗旨、党的作风的生动体现。这就是:向着崇高、向着正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情系人民、为了人民,一丝不苟、科学求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它的核心是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新华理想:向着崇高向着正义
1931年11月7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诞生。也就在这一天,靠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应运而生。红中社播发的第一批新闻,就是宣告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声音,通过这个年轻通讯社的电波,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作为我党最早的媒体机构,新华社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国共产党人的朴素理想——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为了这一崇高而正义的理想,第一代新华人在光明与黑暗较量的枪林弹雨中组稿写稿、收发电讯、编印报纸,既是革命战争的报道员,也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怀着对创建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必胜信念,新华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及时、充分地报道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胜利进程,真实、完整地记录党的事业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忆这样一段历史,新华人有着属于自己的自豪:新华社的历史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一样长。
80年与党共进,80年发展壮大。今天,新华社已从当初的“茅屋通讯社”、“马背通讯社”、“窑洞通讯社”发展成为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跨入了世界性通讯社行列——新华社的矫健姿态正折射着一个大国的崛起。80年间,无论职能使命如何拓展、机构人员如何演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传播手段如何更新,新华人追求崇高、追求正义的理想始终未变——这,也是新华社在80年漫长历程中始终能够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关键所在。
新华气概:敢于牺牲敢于胜利
1935年2月24日,留在苏区的瞿秋白在突围途中被俘。4个月后的一个夏日清晨,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唱着自己早年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走到一处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
作为红中社最后一任负责人,从20岁起就患上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在主持红中社的日子里,每天都坚持写稿审稿到深夜。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领导奋战在苏区的红中社人员,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出版《红色中华》4个月,发行24期,书写了红色中国新闻史上一段悲壮篇章。
倒在敌人枪口下、倒在血泊之中的新华人,瞿秋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新华社经历了整整18年的残酷战斗历程。这段峥嵘岁月,新华社牺牲了139名烈士。在中外新闻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连续经历如此漫长的战火考验;也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在如此短暂的时空内献出这么多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新华社记者首先是敢于冲锋的战士——只是他们比普通的战士多了两样武器:钢笔和相机。他们在与抗敌军民一起浴血奋战的同时,又把英雄们的壮举真实地记录下来,化作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特殊“武器”。记者与战士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新华社记者与普通战士一样、甚至比普通战士更直接地面对捐躯的考验。正如这部社史所记载的那样,“处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华分社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宣传战线上斗争的本领,而且要善于对敌作武装斗争,不但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他们往往白天打游击,晚上写消息,自己背着油印机和笔墨纸张,辗转战斗于敌后,直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是一部生命与鲜血铸成的史诗。在这生命与鲜血的背后,展现的是新华人永不褪色的气概:敢于牺牲、敢于胜利。
晋察冀前线分社记者萧逸,是文学大师茅盾的女婿。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重大战役,写出大量生动感人的战地通讯。1949年初,萧逸在刚刚解放的北平见到茅盾先生,岳父的鼓励使他更加坚定了记录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信心。这年4月,在太原战役前沿阵地采访的萧逸,冒着弹雨向躲在地堡内的敌军喊话,不幸中弹牺牲……
何云、郁永言、戴烨、沈蔚,仓夷、叶邦瑾、钱毅、谢文耀……面对长长 的烈士名单,我们的眼睛一次次被这些名字撞湿。硝烟滚滚中镇定自若,直面艰险,百折不挠,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是一部用勇敢与无畏谱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读《善待你所在的单位》一文有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向解放军学习》感想-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我的营销心得》心得感悟4篇-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华为执行力》有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斯宾塞快乐教育》有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有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有感心得-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范文精品.doc
- 最新读《林清玄散文》有感800字-范文精品.doc
- 小学科学:ESP8266智能插座电路原理与动手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开放浪潮下我国多层次监管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质量分析与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数据治理与合规性要求》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多材料制造与复合材料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光环境调控技术对植物生长发育节律的调控机制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销售团队年度业绩总结.docx
- 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防范.docx
- 银行网络攻击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