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领会和简单运用
序号
章节
领会和简单运用
内容
1
第一章第一节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结束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2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答:“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冲突和斗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
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大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
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在斗争中,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有力,《估学衡》揭露其“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的《甲寅》杂志的复古论调。1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的批驳。
3
3“学衡派”、“甲寅派”。
答:梅光迪、吴宓等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接近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复古论调。1923年《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4
4“文学研究会”。
答:“五四”以后,受各种不同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组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各种社团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刊》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5
5“创造社”。
答: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新增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6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答:与文学研究会相近的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7
第一章第二节
1鲁迅的思想特点。
答: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于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根性,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但上述思想在鲁迅那里并非一成不变的,鲁迅就曾说他在1926年前后,因目睹残酷现实,受到很大震动,原先所循着进化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
在后期,鲁迅克服了早起思想中的偏僻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8
2《狂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