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 NUMPAGES7
《边城》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1.学习用平实、简洁的人物语言含蓄表达人物内心感情的方法。
2.学习用优美灵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风土人情。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主旨。
2.抓住典型细节,以及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作者笔下的风土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理解作者的美好生活理想。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加深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文化传统的认识,反思当下的现代病。
2.正确认识民族性格中的缺陷。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由于是自读篇目,建议教学时数:1课时。课文只是节选,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进行原著阅读,了解全貌。还可以运用电影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原著。课堂上可以重点讨论两个问题:边城之美的体现、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说单元学习,初步的掌握了欣赏小说的方式。沈从文小说情节和之前学过小说具有较大的差异,节选部分情节不够集中,矛盾相对较散。小说语言散文化、诗化倾向明显,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落在体会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体会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上。
二、教学目标
本教案主要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具体句子的分析,理解沈从文小说的简练、清澈、丰富、流畅的语言风格,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反复诵读文本的精彩段落、语句,通过和其它小说语言的比较体会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风格、魅力、内涵。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他从封闭、贫瘠的湘西世界走出来,带给我们一个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他稀里糊涂的读了几年私塾,初通文墨,却站上西南联大的讲台;他恋上自己的学生,不懈的追求,终于抱得美人归;他被迫钻入故纸堆,却写出关于中国服饰的皇皇巨著。他就是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与世长辞,张充和为之写下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概括、评价先生一生,可谓准确而形象。
(二)问题探究
1.梳理小说情节
(1)从文本记叙时间角度入手,请学生寻找本文关于时间的词汇。
明确:端午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一年前的端午节
(2)文章节选部分,就是由这三个时间节点串联而成。以此为基础,丰富文章情节脉络。
明确:(1)小说详细描写了茶峒端午节的喜庆气氛,也细致呈现了当地的风俗特征(喝雄黄酒、赛龙舟、抓鸭子等),为小说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2)翠翠感受到端午节的氛围,回忆起两年前的端午节,在河边和二老的初次相会,隐约中有丝丝隐秘而甜蜜的感觉。(3)回忆一年前的端午节,在顺顺家的经历,爷爷隐约间关于翠翠婚事的探寻,爷爷的主张和翠翠的内心矛盾初步展现。
2.分析人物形象
梳理人物关系
翠翠和爷爷祖孙相依为命
顺顺、大老、二老一家
顺顺和爷爷谋划翠翠和大老的婚事
翠翠心里装着二老的影子
《边城》节选部分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相对隐秘,需要学生在仔细分析字句的基础上得出来。由这个简单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去推断节选之外情节的发展走向。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结合《边城》全部,去体会沈从文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3.理解句子含义示例
①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过去的节日里有美好的回忆。
②“是谁?”
“是翠翠!”
(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现实,例:访友敲门,屋内问:“谁?”,屋外的人往往答:“我。”,体会此处翠翠回答表现出来的纯粹和单纯)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让学生模拟此段对话,并谈感受。此段对话流畅而符合生活的逻辑,质朴而有韵味。)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翠翠之娇憨纤毫毕现,特别喜欢)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