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1 6、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现在大概了解到了“记”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了吗? 不同于现代游记以记事描写为主,古代的游记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叙描写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了解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 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提问:“唐宋八大家”还有哪些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他三十多岁会见欧阳修的时候,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中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把王安石比作李白、韩愈这样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奉酬欧阳永叔》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而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诩的,他的理想,可以用陆九渊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义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 王安石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上人书》,《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可见王安石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他所说的“适用”,侧重于文学的社会作用,不像道学家那样偏重在道德说教,这是政治家的本色。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政论文,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不像欧阳修的同类文章那样讲究文采。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答司马谏议书》等,堪称新法的纲领。王安石的小品文,也包涵着实际用意,而不像通常的小品文那样为了表现人生情趣、文学才思。如《读孟尝君传》谈怎样才算真正“得士”,《伤仲永》谈天赋不可依恃,学习尤其重要。就连历来重视辞采和情趣的游记类散文,王安石写出的也是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另类”,用了近半篇幅,引申讨论哲理性问题。好议论也是宋朝人的普遍特色,就像史书中说的:“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 前人对王安石的散文风格有精辟的论述。比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称之为“瘦硬通神”;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称之为“精悍胜人”。清人张裕钊在《评点古文法》中说:“尝谓半山之峻,破空而来,意取直上,陡然险绝,如峭壁悬崖,故文境特瘦峭。” 2、背景资料 (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1054年,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