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搭积木》教学设计.doc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搭积木》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搭积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在实现第1课时三个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达成如下一个学习目标:认识20以内数的有序性,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过程预设 活动1:读标有O~20的刻度尺。 每个人自由地读尺子上的数。先从O读到10,稍停,继续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10。 思考以下问题。 (1)从O读到10与从10继续读到20,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从0~10与从10~20都包含11个数。不仅从数的书写形式上有规律(后者比前者在十位上多个1),而且从听觉上也有一种周而复始的重复感。 (2)从10读到20,与从20读到10,两者有什么区别? 读数的顺序不同。从10读到20是顺着读,越读越大;从20读到10是倒着读,越读越小。 活动2:比一比12与14,谁大?谁小? 独立思考,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问题,再展示交流。 方法1:从12开始,要顺着数才能数到14,所以14比12大。 方法2:12的直观形式——1捆小棒加2根小棒;14的直观形——1捆小棒加4根小棒。4根小棒比2根多,所以14比12大。 方法3:12=10+2,14=10+4,因为4>2,所以14>12。 讲解:方法1和方法3的共同特征是能够摆脱数的直观形式,直接用抽象的数字进行思考,所以思维水平都比较高。方法2是方法3的直观背景,方法3是方法2的符号表达;方法3是在分析数的结构的基础上,由已知推出未知。 本题还有如下的一种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 方法4:14>13,13>12,所以,14>12。其直观背景是:14根小棒比13根多,13根比12根多,所以14根小棒比12根多。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方法3或方法4只要求能够结合直观背景加以理解即可。但教师应该知道方法3与方法4的数学背景:方法3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加法单调性),方法4则是根据大于关系的传递性。 活动3:模仿古人用石子或算筹(小棒)表示12的方式表示13。 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反馈正确答案。 反思:用摆石子的方式表示数与用算筹表示数,有什么区别? 讲解:用石子表示数是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它所表示的数与大石子或小石子的位置无关;用算筹表示数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用算筹表示数还有个规定:个位上的数摆成纵式,十位上的数摆成横式,纵横交错。十进制的计数方法与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两者明显的区别是,十进制的计数方法需要用不同特征(如捆或根、大或小)的事物表示“十”或“一”等计数单位;而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只要用相同的事物(如珠子或算筹)摆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76页第3,4,7,9题。 第4题,比较11与7的大小,也可以由已知推出未知:11>10,10>7,所以11>7。 四、课堂小结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探索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认识20以内数的有序性,并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学习“古人计数”,掌握用小棒或计数器等计数工具表示数的方法。用直观形式表示数,目的是把抽象的数变成可以触摸、可操作的思维对象,为进一步学习数的加减法的直观运算打基础。 实施要求 1.每一个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都包括两个基本要素:①要学生做什么?②要学生想什么?对做的事情的思考,即反思。教学设计不是为了灌输,而是为了导出;教师要在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索中去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课堂教学是否精彩,要看学生有没有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体验。 2.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活动的思维对象,即通过数学活动要揭示(发现、掌握)的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什么。有些新的、未知的东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如通过数数可以知道牧羊人一共有多少只羊,也可能知道表示“十一”的数字是11,但学生不可能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十”,也不可能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所以,对于学生不可能独立探究的学习内容,必须依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教师必须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防止为探究而探究,杜绝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假探究。 3.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教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演示。维果茨基认为,在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模仿也具有建构的意义。第1课时活动2的第一个环节(学习计数单位“十”)就包括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第1课时活动2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做数学,引导学生做的过程,是以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为根据的: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 4.课堂练习是每堂课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只有经过相对独立学习的发展过程,才可能达到完全独立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是一条规律。在练习前,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明确练习的要求(如说明第2题“做一做”是做什么,第8题“说一说”要说什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

文档评论(0)

136****3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