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6 卷第 3期 生 态 学 报 Vol.36,No.3
2016年2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Feb.,2016
DOI:10.5846/ stxb201405060892
张广帅,邓浩俊,杜锟,林勇明,马瑞丰,俞伟,王道杰,吴承祯,洪伟.泥石流频发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省小江流域为
例.生态学报,2016,36(3):675鄄687.
Zhang G S,Deng Hj,DuK,LinYM,MaRF,YuW,WangDJ,WuCZ,HongW.Soilstoichiometrycharacteristicsatdifferentelevationgradientsofa
mountain in an areawith high frequency debrisflow:a case study in Xiaojiang Watershed,Yunna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3):675鄄687.
泥石流频发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以云南省小江流域为例
1,2 1,2 1,2 1,2,* 1 1 3
张广帅 , 邓浩俊 , 杜摇 锟 , 林勇明 , 马瑞丰 , 俞摇 伟 , 王道杰 ,
1,2,4 1,2
吴承祯 ,洪摇 伟
1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摇 350002
2 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州摇 350002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摇 610041
4 武夷学院,南平摇 354300
摘要: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
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
3000m 3个海拔梯度,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10cm、10—20cm、20—30cm 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其机械组
成,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
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均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磷钾比呈降低趋势,且有
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对海拔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
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各化学计量比变化规律
不明显;同一海拔梯度内,森林植被区和灌草丛群落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性不大,且随海拔梯度变化一致,灌草丛群
落中,土壤碳氮比与地上植被盖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森林群落植被区,土壤磷钾比与优势乔木种平均高度具有极显著负相
关性,而与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异是造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土壤碳磷比、碳
钾比、氮磷比、氮钾比随着含水率和砂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上升而随着粘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泥石流频发区;海拔梯度;化学计量特征;土壤物理结构
Soi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elevation gradients of amountainin
an area with high frequency debris flow:a case study in Xiaojiang
Watershed,Yunnan
1,2 1,2 1,2 1,2,* 1 1
ZHANG Guangshuai , DENG Haojun , DU Kun , LIN Yongming , MA Ruifeng , YU Wei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pdf
-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pdf
- 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植被变化主导因素及其空间非平稳性.pdf
- 华北地区2001-2014年植被变化对SPEI气象干旱指数多尺度的响应.pdf
- 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pdf
- 人类活动对植被退化恢复影响的空间格局——以陕西省为例.pdf
- 我国烟粉虱早春发生与秋季消退.pdf
-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pdf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卫星影像数据与随机协同模拟尺度转换方法的森林碳制图.pdf
-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青岛市林地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