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注4 丛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孟子译注 4 原著:[战国]孟子 译注:金良年 尽心上 (1) 7.1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夭矣。存其心, 养其性, (2) (3) 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1)存其心:朱熹 《集注》云:“存谓操而不舍。”(2)养其性:朱熹 《集注》云:“养,谓 顺而不害。”(3)殀 (yǎo咬):同 “天”。不贰:赵注云:“虽见前人或殀或寿,终无二心改易其道。” 【译文】孟子说:“竭尽了人的本心就知晓了人的本性,知晓了人的本性就 知晓了上天。保持人的本心,养育人的本性,以此来事奉上天。短命长寿都 不三心二意,修饬自身来等候上夭的安排,以此来安身立命。” 【段意】本篇中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与自身修养的许多论述。此章充分肯定了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盂子也谈论上天和命运,与孔子稍有不同的是,他并非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强调以个体的道 德自律来 “立命”,“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 (1) (2) 7.2孟子曰: “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 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3) 【注释】(1)莫非命:赵注云:“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惟 顺受命为受其正也。”(2)岩墙:朱熹 《集注》云:“墙之将倾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 (3)桎梏: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喻犯罪而死。 【译文】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晓命 运的人不站在危墙之下。走完了人生道路而死的人是正常的命运,陷身于囹 圄而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运。” 【段意】此章承上章而言,进一步阐发“立命”。 7.3孟子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 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获得,舍弃就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东西;求 索虽有途径,获得却有命运,这种求索无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以外的东西。” 【段意】孟子的意思是说,像仁义礼智这类东西,是自身本性所固有的,去求索它有助于获得;富贵 权势之类的东西,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求索,但能否得到,这要听候命运的安 排了。 (1) (2) (3) 7.4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朱熹《集 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2)反身而诚: 赵注云: “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 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3)强恕而行:赵 注云: “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 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 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1) (2) 7.5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 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 众也。”(3) 【注释】(1)著:朱熹 《集注》云:“知之明。”(2)察:朱熹 《集注》云:“识之精。”(3)众也:赵 注云: “众庶之人也。” 【译文】孟子说:“实行了却不明所以,习惯了却不察究竟,终生遵循却不 知它的道理,这种人是多数。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