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案例分析报告模板.ppt

2017.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案例分析报告模板.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的建议很好, 数学家们已经做出了“先横后纵”的规定。 掌握了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的学生, 非常快地用数对确定了给出点的位置,或者 是根据数对表示出该点。 终于,有学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 方法:把数射线反向延长(右图)。 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如果点(如图)在这里呢?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挑战。 非常自信地认为任意给出一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它的位置。对此,教师进行追问:是任意一点吗? * * 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这样因系列问题的解决而被学生“再创造”。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如何确定数轴上方点的位置? 本节课,以数学知识“再发现”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构建坐标平面,实现了从一维空间点的确定升华到二维空间(平面)上点的确定。 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究,给学生探究足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经历象发明者笛卡儿那样去思考、去探究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飞跃。 * * 案例2.看图提问题(一下人教版) 如何以最快的时间了解学生的水平状态,并让学生能提 出比较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能不能把你们的问题分分类? 2,再讨论一下,每类问题怎么提? 教师重点观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 方法:先分组学习,要求每人要提两个问题,并列式解答。 基本达标后,小组活动暂停,提出新问题 * * 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全班交流。 归纳出 分两类:加法和减法。 分三类:一共,比多,比少。 引导反思,提炼升华 教师运用原理,拓展思维 根据加法的含义,我们从图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引导:那么每类问题怎么提呢? 继续,由加法迁移到减法。 检验效果 案例 (1)《认识角》 (2)《认识几分之一》 (六)贵阳的案例 案例2.《认识角》 案例3. 《认识几分之一》 * *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倾听并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在解决问题中又发现新问题。通过序列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 * 课的开始,老师创设了情境: 案例 《重叠问题》 “育才小学三年级定于下周二举行跳绳、周五举行踢毽 比赛。三年级共有三个班级,每班选7人参加跳绳、选5人参 加踢毽,三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跳绳、踢毽比赛?” 让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在学生列式(7×3+5×3)算得36人后,教师提问:你能肯定是36人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然后,出示各班参赛学生的名单。 在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名单前,教师先问学生圈内该 写什么,并追问:不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能写进来吗?参加 跳绳比赛的学生能不写进来吗? * * 这绕口令似的追问,不仅 让学生感到有趣,更让学生体 会到数学集合思想(即集合是 具有共同属性的元素的全体)。 在学生很快算出三(1)共有12人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后, 教师紧接着出示三(2)参赛学生的名单(如图)。 这下,几乎所有学生很快答出 “共有12人参加跳绳、踢毽比赛”。 “不对,应该是11人!”“11人也不对,是10人!” 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张伟和于丽重复了。 * * “我们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让学生进行反思。 有学生进行起自我批评:“是我们没有仔细观察。” 也有学生说:“题目出得也有问题,让人看不清楚。” 教师顺着学生问道: “要让人清楚地看出跳绳的、踢毽的、既跳绳又踢毽的各有哪些人,怎样用圈表示呢?” 就这样,课时核心问题在有人重复参赛的情境中产生。该问题既是学生迫切想要解决的、同时又挑战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圈,并充分展示进行思维碰撞。如,同样用三个圈来表示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 * 对此,教师让学生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较多学生选择方法一,理由是简洁明了。 但另有学生进行了反驳:跳绳圈内没有张

文档评论(0)

xiang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