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言
如果张继民同志兑现承诺的话,这本书他是一定要写的。
这,他已经在1998年4月出版的 《未必你知道》一书的“后记”部分,
作了如此明确的文字限定:“有的朋友问我是否还想写第7本书,回答是肯
定的,且书名已定,即 《我与世界第一大峡谷》”。现在只是书名有了些许变
化。
就此,我曾问过他:“为什么在这本书的撰写上,你尚未动笔就不给自
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张继民同志回答说,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
一、他作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者之一,同时
又是一位新闻记者,包括写书在内,有责任在宣传上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这
条世界第一大峡谷,让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多的人去认识它和了解它。
二、自 1994年 4月 16日经科学家论证,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
界第一大谷以来,他一直为著此书做资料贮备。
三、1997年底,他已准备赴藏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
科学探险采访。
百闻不如一见,他相信此行会有更为直观更为丰富的收获。显然,写
书是他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事科学探险采访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 1984年 4月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春季预察中,我与张继
民同志在同一科学探险队中。我们也是雅鲁藏布江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之后,来到这里的第一支科学探险队。我看到,队友们无不以新奇的眼光重
新看待 “地位”已经改变的这条大峡谷。
张继民同志为了变陌生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为熟悉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总是尽其可能的细致入微的去体会大峡谷的一切。如大胆的喝山水,了解它
的洁净度;细瞧冰雪中的杜鹃花,看它的叶面怎样过度卷曲;用力扯断林中
细藤,试试它的韧度;清晨早先钻出帐篷,去辨析鸟儿歌唱。
还有,与队友同行,走滑坡、过险桥、攀陡崖、跨急流,这用不着着
意去体会,他便会感到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及其附近地区行车与徒步的艰
险。一度,他曾把泥石流、雪崩、滑坡、山崩比较集中的通麦地区称为 “坟
场”。这个概括是有道理的,因为拉月大塌方、古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自然
灾害频繁地在这里发生,使得这一带死人太多太多,好像没有什么地方能比
得上。特别是科学探险队徒步沿帕隆藏布江到达扎曲的那一刻,由于那天头
上骄阳似火,脚下步步登高,人人都精疲力竭,叹行如蜀道,难于上青天。
一路上,他为了抢拍镜头,跑前跑后,更累得面部浮肿,站都站不直,
一队友为他拍摄的照片最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他。
为了读懂世界第一大峡谷,在科学探险中,他 “为什么”不断,总是
主动地向随队的专家们求教。他利用科学探险行动的间歇,日日认真细致的
作笔记,到考察结束时,已经密密麻麻记了一大本。为了对雅鲁藏布江大峡
谷留下更为久远更为形象的记忆,他还拍摄了 1600多副照片,直观地反映
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形态。
可以说,没有这切身的感受,就不会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世界第一大峡
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怎样发挥水气通道作用,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驱
动印度洋暖湿气流长驱北上,致使藏东南成为一片绿洲。也不会从根本上领
略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神秘与雄奇。
在深入生活、深入第一线上,这里没有蜻蜓点水、没有矫揉造作,有
的是他与队友们一道,历尽艰辛,以至不惜付出生命为代价,会去换取对大
自然、对科学探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如同没有万千条细流的汇聚,就没有
浩浩荡荡的江河一样,这些科学探险生活与文字的积累,对于他写一本描述
探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书来说,已经是积厚薄发了。我相信,作者用他这
样难能可贵的感受,以及他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并配以他拍摄的150多
幅照片撰注而成《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无疑会充满惊险性、知识性、
鲜活性、可读性。出版后,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的
欢迎。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评说大峡谷
刘东生院士曾参与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论
证工作。他说,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是当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
峡谷。这个峡谷的发现,是 20世纪末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也是中
国科学家对人类认识自然做出的重要贡献。
它凝聚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研究青藏高原的辛勤劳苦和成就。科学无止
境,高峰勤攀登。
我们要努力工作,迎接21世纪大峡谷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