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水社火文化调查 28 於菟
一、天水概况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居甘肃省之最。现辖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区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有2700年的建城史,古称“成纪”,又称秦州。天水是“羲皇故里”,“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天水东抱陇坻,西倚洮泯,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交通枢纽。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有北雄南秀两大特点,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黄帝都诞生在天水,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伏羲文化肇启中华文明,距今4800—83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说明天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乐舞对民俗的教化作用,“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3000年前,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天水又成为沿途要邑和这一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抗战时期及解放以后,天水因战争以及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天南海北的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天水地域的特殊性,它融合了北戎、南羌、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口头文学、方言、小曲、道情、歌舞及非常丰富的其它民俗文化遗存,既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又具有兼收并蓄、多方融合的特点。二、天水社火民俗特征 (一)历史起源悠久,发展传承至今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 天水社火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上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