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金花-黎珍宇.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追寻心灵自由 追寻心灵自由(代序) 胡经之 特区成立没几年,也和内地城市一样,有了专业作家。深 圳有五位专业作家,全是女的,被大家称为“五朵金花”。 我和黎珍宇更熟些。她在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 20 80 90 曾跟随我读过三年研究生,攻读文艺学、美学课程。后来全力 投入文学创作,不时和我联系,说一下她的创作状况。1999 年起,我就不知她的去向,一年多失去了联系。去年秋天,她 突然来了一个电话,告诉我说:她去了加拿大住了一阵子,又 去欧洲转了一圈,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千好万好,不如家好。 加国亲友劝她留下定居,但她还是选择回到深圳。她说回来才 有家园的感觉,灵魂方得安宁,心才踏实。这次远行归来,要 定下来了,继续潜心写作。 我一听,感到这是她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一向在追寻 心灵自由的她那颗心,终于定了下来。无论在香港还是在海 外,她都有不少亲友,对她的人生抉择时常发生着影响。这次 去加拿大探亲,是她走得最远的地方,靠美国最近,亲身体 验、观察那里的生活之后,她断定深圳才是合适她的久居之 地。她终于回到这里,要精心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当然为 ·1 · 种金花 她高兴。就在她回来不久,她就着手写一部心灵对话录《种金 花》。一写完,黎珍宇就把书稿送到我手里,使我得以先睹为 快。并且写下些我的感受,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珍宇的《种金花》,道出了女作家二十年来的成长过程, 创作道路。从垦荒岁月到寻根求源,从小荷尖尖到跨越黄河, 从扎根本土到漂洋过海,从用脚书写到体验世界,从封笔危机 到金花烂漫,心灵的对话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充分展示了她 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追寻心灵自由,提升精神境界。 她的创作扎根本土,为特区的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十年前,那时深圳还是宝安县城,一个处在前现代的边 陲小镇,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华侨旅行社已算是镇上的三大 建筑了。珍宇当时是业余作者,在卫生院从医,推行计划生 育,却醉心于写作。是特区文化事业的开荒牛。特区成立后, 她参加了《深圳特区报》的筹创工作,从事采编。1985 年, 深圳市文联成立文艺创作室,她又加盟,从事专业创作。 从事专业创作以前,她写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成 为专业作家之后,她就转向了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90 年代,她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命 的湖》,第三部《无土流浪》,发表了《这里没有红灯区》、《女 子公寓》、《高楼净土》等六部中篇小说,在香港回归前夕,她 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界河儿女》。 珍宇从小在深圳长大。因此她熟悉深圳的风土人情,写来 都栩栩如生。她的创作,洋溢着浓烈的岭南文化特色。她热爱 人生、直面人生,对家乡充满感情,钟情于文学创作。珍宇生 性好动感情,充满激情,慷慨陈词。珍宇的创作风格,奔放热 情。 珍宇一向心高气盛,一心要为本土作家争气,曾热烈响应 ·2 · 追寻心灵自由 过文艺“粤军”要“跨黄河、过长江”的号召,一鼓作气, 1985 年初在上海的《小说界》发表了《石上藤》,接着又在北 京的《人民文学》发表了《异形岛》,然后又在鲁迅文学院 “亡命写作”三个月,完成第一部长篇《再见,船长》,在北京 的作家出版社出版。按她的说法,她的“天真激情”喷发而 出,不可竭止。 在特区建设中经历了多少次“人生体验的第一次”,感受 到多少次“第一次的心灵震撼”,有感而发。把自己的“体验” 和“震撼”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珍宇的表达,热情洋 溢,直舒胸臆,充满了对人生的美好企盼。她对生活一直抱着 理想,始终不渝地相信,作家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丢弃我们的精神追求,用我们的 头脑和手,写下我们的所见所想,这是很现实的理想和生命的 实在追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