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docVIP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学科 历史 学段: 第二学期 年级 高一 相关领域 经济成长历程 教材 岳麓版必修二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是经济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最后一课,前面已经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本课主要学习近代中国交通通讯的变化,主要涉及铁路、航运、航空、邮政电信。对于变化的本身,学生实际上并不陌生,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真切体会到交通通讯发展之艰难,理解列强的侵略和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是阻碍交通通讯近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尝试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透过历史的细节展现历史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识记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理解交通通讯方式变化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吴淞铁路为例,通过解读带有冲突性的层层关联的史料,训练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学习以审慎的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依据史料,运用已有历史知识、能力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影响进行分析,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要实现交通和通讯近代化之艰难,认识近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历史潮流。联系现实,辩证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变化的史实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交通通讯变化之艰难和必要。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利用IPAD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材料研习、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铁路的发展 改变生活方式 近代化轮运和航空 近代化 邮政和电信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通工具。 结合所学,读图思考。 从生活现象导入,引发兴趣。 解读历史图画,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一、 铁路的发展 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学生分析。 1870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铁路与英国经济》 1865年8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 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李岳瑞《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出示吴淞铁路的相关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解读,进行课堂调查分析,突破难点。 材料一: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岳麓版经济史,67页 (赎回铁路后)李鸿章坚持“另招华商股份承办”;而当上海、江湾、吴淞三处商民145名联名向沈葆桢呈请承办吴淞铁路时,却被沈葆桢断然拒绝了。沈的意见很明确,买断银一旦付清,立即拆除铁路。 ——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67页 材料二:(沈葆桢个人简历)1820年,沈葆桢出生于福建侯官读书人家庭。少时他是林则徐阁楼上书房的常客,在这里,他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与舅舅的交谈中也开始对“洋务”二字产生了最处的了解。 1867年,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1875年,沈葆桢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 材料三:“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就要拆除),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沈文肃公牍》,559页) “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购回之款,出于何地?岁修之款,出于何地?亏垫之款,出于何地?到久不支时,必曰‘中国泥关章之为害也,能于吴淞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