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劝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1(人教版必修3).ppt

高中语文3.9《劝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1(人教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劝学 《荀 子》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荀子 《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文本解读 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喻研习 1.第二段中的设喻可以分为几组? 2.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3.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组 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木受绳则直 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使之然也”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知明而行无过矣”。 探究拓展 (一)分组讨论,结合其它两段,探究本文设喻有何特点和作用? (1)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3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4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探究拓展 (二)每人写出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或“学习要勤奋或谦虚”)比喻要恰当。 例句荟萃 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会枯竭。 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展现自我 1.你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2.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课后作业 以“善假于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七百字的议论文。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